微信基于推广微信二维码支付和鼓励商家通过微信公众号整合营销的目的,在微信支付后悄悄设置了一个“自动关注”的功能,这个小动作看似微不足道,却在日后打开了聚合支付赖以生存的大空间。现如今,通过扫码“自动关注”圈住流量再行变现的做法已经成为这个行业的通行玩法。
平日里,普通用户常常会发现自己关注了一堆营销号,却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关注的,往往也不以为意,有时会随手取关便是,事实上,这些营销号的关注行为并不来自用户本身,而是微信服务号背后并不为普通用户所知的潜规则:当消费者支付金额超过5元时,支付成功后,界面会自动勾选关注商家微信公众号;而当消费者支付金额小于5元时,支付成功后,界面就会提示关注商家微信公众号,但并不默认勾选。这种导流行为往往不经意间就给用户带来了一大堆的关注营销号。然而,并非所有商户都有运营微信公众号的能力,因此,很多时候,用户扫码支付之后,微信自动关注的动作便就被一些聚合支付方所截流。
因为“自动关注”这一功能,公众号动辄拥有数千万粉丝的情况在这个行业并不罕见。在许多情况下,聚合服务成了一门寄生在“扫码自动关注”里的生意,不少聚合服务商在通过“自动关注”囤积海量粉丝之后,通过流量和信息进行变现。
变现有如下这些途径。
第一种是流量变现。比如给借贷平台做导流,以哆啦宝为例,其公众号中的“福利贷”选项便对接了多个消费金融平台;再比如给商品销售做导流,在公众号中为一些网红产品的发布推文,有些干脆自己直接经营电商。为了起到导流的目的,最常见的就是标题党,即在网络上利用夸张、情色、怪异、歪曲等各种耸人听闻的手法来制作帖文标题,以吸引受众眼球,诱惑受众进行点击的做法,此类标题往往严重夸张、失实或打黄色擦边球,与文章内容则完全无关或关系很小。主要是为了提高点击率,达到导流的目的。而在所有的导流中,黄赌毒生意则是另一种快速变现路径,黄是常见的,即以煽色腥的标题吸引点击,内藏网络小说,有些是小黄文,再以阅读全文的方式为一些网站进行导流。聚合支付变现的玩法不止于此。有一家聚合支付甚至在会议室养一只猫,在抖音上三不五时直播一下这只猫的日常,然后公司旗下有数百个号,其中一些号就将粉丝导流到了这个猫的抖音账号,现在这只猫已经成为坐拥50万粉丝的网红了。只要有流量,玩法可以层出不穷。
第二种是出售公众号变现。当公众号吸粉到一定程度,则步入了产业链的下一环:出售公众号。公众号买卖一般是需要签订合同的,条款都需要写明在转让合同中,既能明确责任也能确保双方的利益“基本上是根据粉丝数来估值,一个粉丝1.5到2元。”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但公众号转手之后,变现的套路还是上述这些。”
第三种则是直接将用户信息进行变现。以前所说的信息二清主要是基于嘤航卡收单的信息二清,但是扫码支付的生态下,基于账户基础的信息二清并没有明确界定。用户微信的Open ID、微信通讯录、浏览习惯等等这些不被纳入核心敏感信息,但也已经极大地涉及了用户隐私。信息二清界定模糊的情况下,许多的四方会直接利用这些用户信息进行变现。此外,一些聚合支付机构会把用户从微信端直接导流到APP,APP能够获取的用户信息就更多,比如手机型号、手机通讯录、所在地理位置、装了什么软件以及所有软件的应用时长。
无论是哪种变现模式,粉丝经济仍是目前大多数聚合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而一切的一切,源于微信服务号的自动关注功能,所谓的聚合方本质上是营销导流公司,粉丝经济现在成了一个风口。因为迅速囤积了海量用户,公众号成了流量聚集的高地,一些非头部的聚合支付服务方估值都已有几十亿,泡沫大到离谱。
聚合支付灰色产业内在未来可能朝着这些方向前进:首先对于一些标题党引流的公众号,将会成为整顿肃清的对象,目前不少号已被永久封停;其次如腾讯等公司一直在努力纠察“踩界”内容,但聚合方的号数量多,内容杂,难以一步到位,会有一个长期作业的过程;最后这个行业起来的太快,在支付的系统问题和风控能力上存在问题;对未来经营的不确定性也使得其在逐利的层面表现得比较短视,往往追逐快钱,监管日趋严格,风险可能会逐渐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