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豆瓣评分高达9.4分的记录片,开播第一集,一个小时内点击量就破了亿。
看过《舌尖》的同学们都知道,《舌尖》的一二季堪称经典,但第三季却走了下坡路。
只要有他出现的地方,每一次都能把人生生给讲饿,包括他自己。
之前他上《圆桌派》的时候,有几次讲着讲着就停顿一下,别人可能以为他是忘词,但圈叔知道,其实他是在咽口水。
这次,陈晓卿带着他的团队,历时四年,走遍世界各地,带来了全新升级版的《舌尖》。
与以往不同的是,美食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中国”,而是拓展到“人间”。
在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区,哈萨克族的牧民们依旧沿袭着最传统的放牧模式。
每到季节更替的时候,他们就会将羊群赶去草料更丰富的地方,这种远距离迁徙,当地人称为:转场。
他们一般都会挑选当年生的羔羊,宰杀清理后直接用开水炖煮,煮熟之后用小刀切成薄片,直接用手食用。
当年出生的小羊,膻味很轻,瘦肉与脂肪比例恰到好处,炖煮后浓香清甜,清纯软嫩。
这种看似简单的烹饪方法,既留住了羔羊本身的独特风味,又保证了肉质的绝对鲜嫩,实为人间难得的美味。
在中国最东部的牧场,内蒙呼伦贝尔大草原,牧民们喜欢用另一种复杂的方式烹调羊肉:奶桶肉。
他们把羯羊(阉割过的公羊),先放在卵石内部炙烤,再用奶桶密闭增压,焖至熟透为止。
这种连皮焖烤的羊肉,汁水丰盈,外焦里嫩,一刀切下去,张力十足的油脂迎刃而开。
夹一块放入口中,羊肉的鲜香中带有丝丝奶味,香味在口齿之间瞬间迸出。
除了羊肉外,很少被食用的马肉,也是哈萨克牧民们钟爱的肉类之一。
牧民们用肥瘦相间的马肋条肉,穿进清洗好的马肠,捆扎挂好。
次日,在用火炙烤成焦糖色,晾一个月后,风味独特的熏马肠才算完成。
火腿,作为精致美食的代表之一,一整条的价格由几千到几万元不等。
地处潮湿多雨的安徽南屏,这里的人们为了保存肉类,对腌制火腿有着独道的见解。
“火腿大师”汪兆惠,凭着祖传口诀和多年经验,腌制出的火腿远近闻名。
汪兆惠说:晒火腿不能急,到五月天热了再拿,火腿嘛,就是越晒越香。
火腿作为南方的代表美食之一,它的做法讲究因材施教。
在江浙一带,厨师们选取肥瘦相间的火腿上方肉,淋上冰糖蜜汁,蒸熟后即可上桌。
它为平淡的汤羹中增添那几份咸香,让味觉的享受上升了几个层次。
无独有偶,在西班牙的小镇哈武戈,出产着世界闻名的伊比利亚火腿。
这种被称为“西班牙名片”的火腿,价格十分昂贵,7.5公斤售价约为1200~4800RMB。
与中国的火腿制作工艺不同,西班牙火腿的风干窖藏都在室内。
他们观察霉丝生长的速度,选择悬挂火腿的最佳位置,用对待美人一般的态度,对待每一条火腿。
西班牙人对于火腿喜欢生食,不加任何配料地品尝其味道。
高超的切片技艺配上当地的红酒,完美的搭配让味蕾享受到极致快感。
当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对身边的食材探索,他们就会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
在四川瓦屋山的森林里,一年中有超过四分之三的时间阴雨连绵,这种罕见的气候孕育出一种特殊的冷温植物“冷箭竹”。
这种竹子只在特定的海拔范围内生长,所以想要找到它的笋子更是一件难事。
冷箭竹的笋子称作冷笋,是一种极其独特的山中鲜味,只需清炒,冷笋就可释放出本身最大的鲜味。
山民为了保存它的鲜美,将品相较好的冷笋进一步制作成“龙须笋”。
两种食材的碰撞,鲜与嫩的极致,这道菜称为山珍当之无愧。
大闸蟹作为江南美食之首,一直是被老饕们津津乐道的食材之一。
江浙名菜酥皮蟹,用蟹壳承托蟹肉蟹黄,酥皮锁住水分,蟹肉的甘甜跟黄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江南大厨,只取蟹膏蟹黄的秃黄油,加上盐和少许鱼露,熬煮略硬的雌黄,绵润的雄膏,最鲜甜、最粉糯、最入味的“下饭神器”:配一碗白米饭,加姜丝、香醋,耐心搅拌。
《风味人间》除了比《舌尖》的地域跨度更大之外,在拍摄手法上有很大的提升。
比如马肉和火腿,用“微观拍摄”的手法,呈现出了食物细微之处的变化,让观众直观的看到,为什么食物如此好吃
而它跟《舌尖》1、2的相同之处,就在于视角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平民。
并不是因为它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而是因为这些人吃遍大江南北后,发现最好吃的东西不在什么米其林星级餐厅里,就在离我们最近的民间。
餐厅老板们都去看管理学、形象学、传播学的书,没有一个老板去关心怎么把东西做好吃,特别可悲。
在城市中,经营一家餐厅需要费大量的精力,而这些精力大多都被分散在食物味道以外的地方,因为要考虑成本,很少有人会全心全意地制作美食。
以前,我们有梁实秋的《人间有味是清欢》,或者汪曾祺的《人间滋味》,用文字来为我们讲述美食。如今,我们终于有了《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用镜头来给我们展示美食。
“民以食为天”,食物除了能果腹之外,还能慰藉我们疲惫的心灵。
没什么人间不值得,人间尽是风味,有了风味,人间就值得。
最后给大家带来观看地址:douyatv.cn/index.php/vod/detail/id/20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