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昨天报告,全国的登革热病例数字激增至超过36万宗。 根据卫生部—流行病学局的最新报告,从1月1日至10月12日,一共36万646宗登革热病例, 其中包括1373宗死亡病例。 该数字高于去年同期的17万2416宗,其中包括887宗死亡病例。 卡拉描顺地区的登革热病例数量最多,6万614宗;西未狮耶有5万3704宗; 国都区有3万205宗;中吕宋有2万9208宗;北棉兰佬地区有2万3849宗。 卫生部说,5岁至9岁的儿童是最受影响的年龄群,共8万1633宗。 卫生部补充,在卡拉描顺地区、米骨地区、西未狮耶、中未狮耶、东未狮耶、三宝颜半岛、 国都区和穆斯林棉兰佬摩洛国自治区的登革热病 数字已超出了流行病门槛。 与此同时,卫生部说,在伊罗戈地区、中吕宋和北棉兰佬地区,登革热的病例数字已超出警报水平门槛。 在8月,在全国登革热病例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卫生部宣布全国出现登革热疫情 登革热临床表现症状 潜伏期3~14日,平均为4至7日左右。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和重型。 1.典型登革热 (1)发热 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 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 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 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 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 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 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 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出血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 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4)其他 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可有肝大,脾大少见。 个别病例有黄疸。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 2.轻型登革热 症状体征较典型登革热轻,发热及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诊, 没有出血倾向,浅表淋巴结常肿大,其临床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易被忽视,1~4天痊愈。 3.重型登革热 患者早期表现与典型登革热相似,在病程第3~5日病情突然加重, 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颈强直等脑膜炎表现。 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 多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在24小时内死亡。 应该如何预防 1.管理感染源 地方性流行区或可能流行地区要做好登革热疫情监测预报工作, 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隔离治疗。应尽快进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识别轻型患者。 对可疑患者应进行医学观察,患者应隔离在有纱窗纱门的病室内, 隔离时间应不少于5日。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2.切断传播途径 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 清理积水。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 3.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抗病力,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在流行期间对易感人群涂布昆虫驱避剂,以防蚊虫叮咬。 检测感染 2019年3月,英国巴斯大学发布消息说,该校研究人员正开发一种小型设备 用于更早检测出登革病毒感染,以便能更高效治疗患者,避免病情恶化。 团队认为,更好地了解这类细胞被感染后的表现能够找到更精确的方式来检测登革病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