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曾于1996年举办过一次APEC峰会,时隔近20年后,APEC再度回归,无疑是国际社会对菲律宾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的肯定。曾经的亚洲第二,为何搁浅在中等收入陷阱中?重新起航又付出了多少代价?而未来真的能够一帆风顺吗?
战后崛起:曾经的工业之星
腾讯财经综合(佳敏)二战后的1950年代,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要盟友之一,菲律宾很早就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受到美国的积极扶持。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菲律宾一度与日本、缅甸同属亚洲最富国,人均GDP达到254美元, 比同年韩国的156美元、泰国的97美元都高出了许多。
新兴工业部门一直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基础,当时亚洲各国经济结构中,菲律宾的工业实力远超过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新加坡、韩国,仅次于日本。
从1965年各国的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来看,日本为44%,菲律宾为28%,新加坡为24%,泰国为23%,印尼为13%;制造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更为明显:日本为34%,菲律宾仅次于日本为20%,新加坡为15%,泰国为14%,印尼仅为8%。
当时世界银行曾预测,菲律宾拥有富庶的自然资源和较高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它具备了经济快速增长必需的基本条件。不用多久,菲律宾便会加入到先进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深陷泥潭:“中等收入陷阱”之殇
的确,1982年,菲律宾被世界银行列为“中等收入国家”。但很快就深陷瓶颈。对菲律宾来说,上世纪80年代是停滞、甚至倒退的年代。
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菲律宾的国民生产总值在1981~1990年中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2%,远远低于同期泰国7.8%,新加坡6.3%,印尼5.5%和马来西亚的5.2%。剔除人口增长率,菲律宾这10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甚至负增长。
进入90年代,菲律宾经济仍不景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1991年为 -1%,1992年为1%,1993年为2.3%。
21世纪以来,菲律宾的经济增长提高到5%以上,但金融危机一来,又下降到1%左右。
菲律宾经济所面临的上述困难,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不适应国情的强行“体制美国化”。
菲律宾自独立以来,极力仿效美国的思想体系和政治制度,被称为“东方的民主橱窗”。然而,政党的不成熟,政治上的不稳定,使得一旦涉及到具体问题,政见常常不能统一,直接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政府和国家都难以将重心放到经济发展上来。
社会矛盾也因此越发突出,贫富差距巨大——时至今日,菲律宾人均收入为1500美元左右,在亚洲属于中上,但40%左右的人每日生活费不到2美元。
政府的无力直接导致了财政的恶化。在菲律宾每年征收的税收只相当于GDP的12.5%,是亚洲地区税收最差之一。菲政府估计,在1989-2000年之间,国家已流失了超过1.2万亿比索的税收收入。
同时,菲律宾又是债务最为沉重的国家。庞大的还本付息挤占了政府本来可以用于经济建设的财政资源,使得政府无法满足急需投资的基础实施和服务行业。
菲律宾政府自1998年以来,就一直出于严重的赤字状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多次指出,财政赤字问题是菲律宾政府难以解决又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世界经济论坛经济学者盖格指出:“至少可以这么说,菲律宾的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落后。每年当我们向派驻菲律宾的企业主管问起当地的基础设施时,他们都说情况正在改善中,可是那仍是一大瓶颈。”
急于改善现状的菲律宾政府在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又出现了政策失误,首当其冲是长期忽视发展农业所造成的工农业部门之间的失调。在工业发展战略方面,长期的价格管制和各种规章助长了一些官方和私人企业的力量, 在一些行业中形成垄断。菲律宾过高的关税保护,也降低了国内工业的竞争率和迭代率,从而拉开了和科技强国之间的差距。
人口增长过快和贫困更是成为严重阻碍发展的“绊脚石“。相对于国内劳工人数,政府能够创造的就业机会相对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失业率的增加一方面削弱了民众的消费能力,不利于从需求中拉动经济复苏,另一方面则增加了政丄府推行改革措施的难度。
可获得就业岗位也质量不高。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仅有58%的就业者——既包括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被认为从事的是有酬劳动;约400万的无酬就业者中,28%是个体经营,收入没有保障;11%在家族农场或其他企业工作,基本上只包食宿,拿不到工资。
菲律宾人只得走出国门找工作,被称为“世界上最专业的保姆”的菲佣就是大家较为熟悉的一个群体。据统计,每一个菲佣养活了至少5个家乡的亲人。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菲佣所创造的财富达到60亿美元/年,可以抵消国内3/4的贸易赤字。到1999年,这个数字达到80亿美元,占了菲律宾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几。
这部分就业人口拉动了菲律宾国内消费增长,但是对提升整体就业没有太大作用,势必对国内经济的长期发展造成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