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南华早报》11月12日报道,一座用白色大理石雕刻、高9.6米的雄伟华表纪念碑,正在河北省石家庄进行最后的制作。明年5月,它将被竖立在英国伦敦,以纪念一个世纪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前线服役的成千上万的中国人。 
华表设计图。图自《南华早报》 报道称,这座华表将永远提醒人们铭记那些被送往欧洲战场、拯救疲惫不堪的盟军的中国劳工。据中新网此前报道,华表正面将面向中国山东方向,底座大理石上铭刻4幅展现中国劳工当年“被招募”、“赴欧”、“工作”和“归国”的画面。 据悉,一战爆发时,中国正值民国初期,当时的北洋政府为寻求尊重、在国际事务中占一席之地,遂将这些人员部署到欧洲。约有14万华人劳工加入英法联盟,另有20万加入了俄罗斯人的队伍。所有这些劳工都是非战斗人员,他们挖战壕,埋葬死者,运送伤员,制造和运输弹药,修理坦克、飞机和被轰炸的机场——这些工作让欧洲人腾出人力去对抗以德国为首的侵略者。 
华人劳工在前线附近从火车上卸载物资。图自《南华早报》 一名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马莉(音译)对法新社表示,他们中绝大部分是并不识字,很贫穷、没有土地的农民,为挣工钱来到了欧洲。尽管合同中规定这些劳工不应从事与军事行动相关的工作,但在法国北方,他们被安置在距离“移动的前线”最近的地方,就这样被置于猛烈的轰炸之下。马莉表示,他们在毫无专业技术的情况下被派去扫雷,明显违反了他们出国前签订的合同。“尤其在英军一方”,中国劳工的条件最严苛。 
《南华早报》报道截图:1917年,中国劳工和英军士兵在法国一处木料场工作。 到底多少中国劳工死于一战?法国劳动部历史委员会负责人居约(Dominiqu Guyot)在2014年出书表示,“谁都无法回答清楚这个问题。”他写道,“这一阶段移民的情况仍需做出大量研究。他们往往被置于一种非人道、令人不能忍受的恶劣条件下。” 对于客死他乡的中国劳工,《南华早报》套用英国诗人鲁珀特布鲁克(Rupert Brooke)的诗句表示,“异国他乡的某些角落,将永属中国。” 报道称,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对一战的人力贡献得到了一些关注,但长期以来,这一点都遭到了忽视。现在人们对这些劳工的认识逐年提升:多部关于这一主题的书籍已经出版,还出现了一些纪录片和博物馆展览;相关论坛和讨论会也得以举办,最近在英国还上演了一出舞台剧。据观察者网此前报道,11月11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一战结束100周年纪念仪式上,一名少女用中文朗读了时年23岁中国劳工在停战当天写下的句子。 
忘战必危,好战必亡,国泰民自安,希望国家越来越强盛,大家的生活也能越来越好,悲剧永远不会降临在我们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