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综合上海11日电:菲律宾提出的南海仲裁案12日将公佈结果。中国学者表示,裁决可能对中方不利,但不会一面倒向菲律宾。
这次的仲裁案内容,包括中方提出的南海海域九段线(U形线)“歷史性权利”是否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中方实质佔领的海洋地貌是否为巖礁而非岛屿,因此不能享有专属经济海域等。
中国南海研究院海洋法律与政策研究所副主任阎巖对记者表示,外界认为裁决将对中方不利,主要是从去年10月29日仲裁庭的裁决看出端倪。当时5名仲裁员全部认为菲国提出的15项请求中7项仲裁庭有管辖权,而在此之前,中国一直主张此案实质涉及主权,因此仲裁庭没有管辖权。
此外,中国一开始就表明不参与仲裁案的态度,在一方缺席的情况下,无法在庭审过程中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证据,可能会不利。
阎巖认为,12日公佈的裁决结果应该不会一面倒的支持菲律宾所有诉求,因为菲律宾“也有不合理和自相矛盾之处”,比如诉求中方的“歷史性权利”不符合公约,但自己也提出在黄巖岛附近有“歷史性捕鱼权”。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法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丹告诉记者,她对裁决结果并不特别乐观,也不特别悲观。
刘丹认为,今年3月前台湾领导人马英九主动邀请海内外媒体见证太平岛“是岛不是礁”后,对仲裁案是有利因素,因为太平岛200海里经济区涵盖了中国佔据的岛礁,应该会让菲律宾想要把南沙群岛“一一击破”的战术无法成功。
她认为仲裁员如果“够公正”,最佳方式是做出模稜两可的裁决。对于中方提出的南海U形线及其“歷史性权利”,不需要去判定合法或违法,为未来留下空间。
若裁决表明,中方主张的“歷史性权利”在超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部分无效,那么,中国在南海诸岛的海洋权利会明显缩小,但中国已表明不接受裁决。
裁决结果出炉后,假使整体对菲律宾有利,阎巖认为,菲国也可能态度低调,因为菲律宾新任总统杜特蒂还希望能跟中国进行双边协商,但是美国是否支持菲国的后续行动也很关键。
仲裁案理论上属法学范畴,但可能也会受国际关系影响。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海洋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金永明告诉记者,仲裁最终裁决的挑战在于是否具有公正合理性、能否成为经典案例,“若太偏袒菲律宾,会站不住脚”。
此外,最终裁决是否能对海洋法发展作出贡献并进一步明确岛屿的构成要件,也值得注意。不过,金永明说,这难度很高。
金永明说,这次仲裁案中的15项诉求其实只是中菲两国的“附属争议”,南沙群岛的主权问题才是核心争议,仲裁庭只能就海洋法公约的解释或适用争端作出裁决,但要解决主权问题仍需靠中菲两国直接谈判协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