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这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以其璀璨的霓虹灯、高端的购物中心和繁忙的金融中心闻名于世。然而,除了这些光鲜亮丽的标签,香港还有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地摊经济。
在香港的街头巷尾,小摊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密密麻麻却又生机勃勃。无论是深水埗鸭寮街那挤满电子硬件、电讯设备小摊的 “电子跳蚤市场”,还是旺角通菜街长达一公里摆满玩具、饰品等亲民商品的 “淘宝” 现场,又或是街角处卖着街头小吃、蔬菜水果的摊位,这些小摊早已深深融入城市,成为港人日常生活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深藏不露的街角富豪摊主持有者的形象往往朴实无华,可能是风雨无阻的街坊大妈,也可能是穿着低调的中年伯伯。他们默默地守着摊位,看似平凡,却说不定是年入百万的 “隐形富豪”。
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提问“在铜锣湾卖烤红薯能赚多少钱?”,一位粉丝的回答“一年一两百万应该没问题,通常是两个人,”这则贴文引全网热议。
在香港,摆摊致富的故事并非天方夜谭。早前,一位博主在香港尖沙咀的繁华地段摆起了地摊。他从水晶城批发了一袋水晶饰品,用一个简陋的箱子和黄色纸板制作了一个售卖机。在纸板上,他用中英文写上“原价1999,现价99”,然后把这些饰品摆了出来。99元的低价与周围奢侈品店的高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快就吸引了路人的目光,尤其是外国游客。他们纷纷挑选自己喜欢的饰品,然后放下100元港币,甚至还会给一些小费。 不到一小时,博主的收入就达到了3000元。
港人熟悉的专卖二手名牌手袋的“米兰站”,其老板姚君达发达之前,也是在港九各处摆地摊,要成天“走鬼”的小贩。
家喻户晓的 “湾仔码头水饺”,创始人臧健和早年独自带娃艰难谋生,凭借街边摆摊卖水饺发家致富赚了 80 亿,成为 “水饺皇后”。
据说每5秒赚1辆兰博基尼的香港富豪吕志和,也是13岁就在路边摆摊做生意。当时香港的经济环境非常恶劣,吕志和就将河粉用沙炒热爆脆来制作“鸡蛋马仔”(即沙琪玛),用木薯粉代替面粉制作粉皮,深受欢迎。如今,吕志和身家已逾百亿港元。这些靠摆摊逆袭的故事,在香港不断上演。 深限量牌照里的百年江湖然而,在香港摆摊并非易事。香港的小摊经济堪称 “限量版”。从法例规定来看,小贩分为持牌固定小贩和流动小贩两类,必须取得由食环署颁发的小贩牌照才合法经营。
截至2024年12月底,市区仅有4651个固定摊位(不包括临时牌照) 97个流动小贩牌,新界区则有197个固定摊位(不包括临时牌照和136个流动牌照。固定牌照可以继承或转让,流动牌照则不可以。 相对于固定摊位,可以见到流动摊位是少之又少。
香港前巿政局自1970年代初起,在一般情况下已不再签发新的小贩牌照,如今我们看到的许多小摊,有的已传承三四代。 大家最常见的是卖红薯、板栗、鹌鹑蛋的一对老夫妻在铜锣湾一带游走,一个红薯要50港元左右,不少人推测他们年收入要过百万;东涌也有一个大爷,请了两名员工,一人负责烤红薯,一人负责炒栗子,自己则坐在后面抖脚看报纸。
香港的小摊文化历史近百年。二战时期,大量难民涌入,香港人口激增,许多人以推车、搭棚子卖东西的方式谋生,摆摊由此兴起,一度撑起全港一半的零售生意。1950年代港府开始发放小贩牌照规范管理,60年代小摊经济迎来黄金时代,像上环大笪地,不仅能买到便宜货,还有马戏、木偶剧等丰富的娱乐活动,热闹非凡。但到了80年代,随着香港向国际都市转型,小摊被贴上 “落后”“脏乱” 标签,港府收紧政策,小摊文化逐渐式微。 直到二十一世纪初,香港经济低迷,为缓解失业压力,时任特首董建华提出发展 “本土经济”,鼓励发展跳蚤市场、临时市集等,小摊经济重回大众视野,2015年港府引进美食车,富豪雪糕车成为游客打卡点,这是 “小摊经济” 的现代升级版。
2023年疫情之后,为振兴遭到重创的香港旅游业,港府喊话要效仿内地搞旺夜市经济。港人纷纷出谋划策,有人建议增加他国美食商贩,有人提议在尖东办夜市、开展创意市集等。 港府迅速响应,推出 “香港夜缤纷” 活动,在庙街增设近30个美食摊位,热闹一时。
但小摊经济也面临诸多争议,环境问题如垃圾、噪音、交通阻塞以及卫生风险等,让不少市民担忧影响市容市貌。而且如今做小摊的人越来越少,一方面年轻人向往城市生活,鲜有人愿意摆摊;另一方面摊位租金和营运成本过高,利润微薄,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这些都限制了小摊的发展。 当地摊的风吹到内地将目光放到内地,地摊经济在不同城市有着别样的景象。 在深圳,近年来放宽了对地摊经济的限制,允许在特定区域和时间进行摆摊经营。这一政策既解决了部分市民的就业问题,也为城市增添了浓厚的市井气息。 目前,深圳地摊经济主要集中在夜市、商业街等区域,涉及美食、手工艺品、服饰等多个领域。像在一些城中村周边,地摊主打生活刚需品;写字楼商圈侧重 “快消 + 解压” 商品;夜市则以娱乐化商品为主。创业者若抓住刚需消耗品、情绪消费品、场景快销品等几类高利润品类,月入过万也并非遥不可及。例如,在深圳的一些官方夜市,如福田水围夜市、盐田夜市等,虽然日均租金50-80元,但客流量稳定,不少摊主通过精心选品和经营,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而北京的地摊经济发展则有着自身的特点。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有着严格的城市管理要求,但也在逐步探索适合地摊经济发展的模式。 2024年6月,北京首个 “花” 夜市亮相丰台区,这个夜市有60多家摊位入驻,涵盖鲜花、美食、饮品、彩绘、萌宠、手工艺等20多种热门类别,日人流量可达3000余人 。还有丰台草桥花朝街 “城南旧市” 夜市,自 “五一” 开市以来持续火爆,共有近200个摊位,汇集国内外特色小吃,周末期间每天人流量有五六千人左右 。
此外,北京在一些重点商圈组织开展外摆试点,由区政府统筹组织相关部门划定外摆位,明确外摆时间、经营品类等细则 。 不过,北京的外摆商业对硬件及环境要求较高,且受天气影响较大,经营时段主要集中在一年的3月至9月 。
香港的小摊,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见证了无数人的奋斗与梦想,也面临着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它们在街头散发着独特的烟火气,与内地如深圳、北京等地的地摊经济一样,在不同的城市土壤中生长,未来究竟会走向何方,需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