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博认证为西安石油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师/计算机科学博士张峰的博主发微博,实名公开举报同学院另外两名教师学术不端,西安石油大学对于两人职称评审使用学术不端成果推诿包庇。、
张峰还附上397页的举报材料,指控同学院教师李小和、王静怡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他的指控矛头主要指向三个方面。其一,学院内部的学术不端行为(一稿切片三发,三稿六发);其二,职称评审不公正;其三,内部监督机制失灵,存在举报无门与包庇过关现象。在八个附录里,直接指控学术不端的只有附录2、附录6与附录7,其余则是职称评审异议、复议申请、申诉申请。 这起事件应从两个层面来看待。首先当然是“学术不端行为”的真伪问题。 举报材料详细附上了两位同事的发表论文,并以黄色标注出“重复发表”的内容:李小和的三篇文章“中英文三次重复发表”且“拆分切片多发”,王静怡以中英文“一稿双发”;同时,张峰还列举证据,认为两位同事的学术成果并不符合职称评定标准里对“核心以上三篇,至少有一篇权威”的论文要求;此外张峰还出示证据,指控王静怡有三篇文章属于土地研究方向,与职称评审所需的本专业计算机专业论文要求不符,“除去这三篇文章,王静怡老师自己的研究方向只发表了两篇一般期刊论文”。 既然张峰已在网络实名举报,那么公开指控就应为其真实性负责,否则的话就是涉嫌污蔑诽谤。张峰指控的学术不端行为集中在“涉嫌重复发表”与“提供虚假信息”。“一稿切片三发”“三稿六发”“中英文重复发表”的指控如果属实的话,当然是学术不端乃至学术腐败,其所申请的职称与经费均有问题。学术乃天下之公器,项目基金也是纳税人的钱,校方与相关部门有责任予以调查。 其次,张峰的网络公开实名举报也堪称一部“象牙塔现形记”。数百页的举报材料令人想起2024年年初“华中农大11名学生公开举报导师”的“盛况”,彼时的“一百多页举报材料”也让外界惊叹。从一百多页到近四百页,“举报越来越卷”的现况堪称一部当代版本的儒林外史,值得放在更大的背景审视。 张峰在举报材料里自认,他之所以实名举报,“确实和我副教授职称评审没有通过有关”,并非因为自己与两名被指控教师有什么私人恩怨。他还透露,2020年院系内部就有针对王静怡国基项目的举报信,但是当时“我没有精力举报她”“不是严重损害我的权益”“申请到国基金也算是学院的业绩”。张峰在“自问自答”里承认,自己从2021年到2024年一直未能评上副教授,“心灰意冷”之后选择了举报。 也就是说,张峰之所以“微博升堂”公开举报,第一驱动力是职称评定与项目基金这样的利益分配问题,而不是附带的“公平公正”“师德师风”“学校的发展进步”。这足以令人思考如今的高校学术界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与学术界本身的性质是分不开的。 高校内部素有“象牙塔”之美称,在外界看来似乎是“高大上”的机构:这里聚集了人类的顶级智力资源,“以知识为业”的体制内教学科研人士一心从事人类求知探索的事业。但其实,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未必就会“一团和气”,往往也会“问题成堆”。大学教职工本身也是有“自利倾向”的一个个小团体,自然也会发生与人事任免、预算分配有关的争权夺利之事,“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与民营企业不同的是,体制内教学科研人士占据的是由财政供养而成的学术资源,堪称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地”。他们无需面对市场竞争,与外界缺乏反馈机制,也少有公众的直接监督,各路专家教授学者对存量学术资源的争抢与分食往往导致“公地悲剧”(tragedy of commons),继而产生窃据名位、垄断资源的种种学阀,化公为私分食学术资源,其对学术界知识界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个领域一旦形成了某些学阀,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开山立派”、划分地盘,并以“近亲繁殖”“私相授受”等方式固化“门户之见”。在这个过程中,学阀垄断学术资源,并以亲疏远近分配利益与名位,内部确定“啄序”(pecking order)分食机制,把学术变成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举凡职称评定、基金分配都划入各自势力范围,继而形成画地为牢的各个“山头”,人才流通与科研进展都因之板结固化,乃至科研成果的评价、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人事职称的评定都会变为“裁判员兼运动员”的内部游戏。 以这起事件为例,计算机专业本来就是产学研结合紧密的领域,成果相对容易在市场上验出真金白银。沦为一场“比拼发表文章质量与期刊分量”的游戏,就颇有些舍本逐末的味道。总之,此次事件反映的现象不仅是几篇论文是否涉嫌学术不端,还生动展示了体制内教学科研界内长期存在的“啄序分食学术资源”现象。既然此事已成为公共事件,那么包括校方在内的相关部门就有必要介入,细致入微地调查整起事件的是非曲直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同时事件也再次显示,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小圈子”“学阀”问题值得重视,长远来看这些问题对公共利益的伤害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