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情人节(2月14日)临近,各种巧克力促销礼包、礼盒早已爬满各大超市的货架。
如电影《浓情巧克力》的女主角朱丽叶·比诺什所说:你不能拒绝巧克力,就像你不能拒绝爱情。巧克力品牌商们希望将自家产品与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诉求紧密相连。
但是,对于中国这个新兴市场而言,却并没有那么容易。
今年2月初,美国最大的巧克力制造商好时(Hershey Company)发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其净利润比同期的2.28亿美元降至1.17亿美元,同比减少近一半。去年好时在中国的销售额下跌了4%,前两季度也处于下降状态。
为什么巧克力在中国不好卖了? 消费者对健康或体重的担忧
在很多中国人眼中,巧克力几乎成了高热量、高糖量、不健康的代名词,吃多了会发胖。他们出于对健康或体重的担忧,倾向于选择更健康和天然的零食,而非放纵自己尽情享用巧克力,这导致了巧克力销售量在中国市场的下滑。
事实上,巧克力中的确含有不少脂肪,但是不同原料提供的脂肪对人体的作用不一样。相较于可可脂,一些巧克力中添加的单糖类、植物油、代可可脂等才是发胖的元凶。
依照国家标准,市面上的纯脂巧克力,可分为黑巧克力、牛奶巧克力和白巧克力三种。其中,黑巧克力的总可可固形物大于等于30%;牛奶巧克力的总可可固形物大于等于25%、总乳固体大于等于12%;白巧克力的可可脂大于等于20%,总乳固体大于等于14%。
除了以上三种,其余的产品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巧克力,而是代可可脂制品。它们是棕榈油等植物油脂的加工品,成本只有可可脂巧克力的一半。国内的低端巧克力品牌可可脂含量基本上都在20%以下,甚至使用代可可脂。而且代可可脂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可能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食用纯正的巧克力对健康有一定的益处。有研究显示,每周吃一次巧克力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更低,并且在四五年后被诊断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也更低。巧克力也是美味的食品级“镇静剂”。女性食用巧克力以后,更容易让心情好转。此外,有实验表明黑巧克力具有一定的降血压效果。
那么吃多少巧克力比较合适呢?专家提议一天摄入量不要超过20克。 经济低迷,客流量减少
中国的巧克力市场,洋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各个品牌之间竞争激烈。“那个一刀切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好时集团产品策略总监David Nolen如是形容在超市可以买到的大牌巧克力目前所处的局面。
在业内人士看来,经济大环境的低迷,导致零售业客流量的减少,给依靠大众消费渠道的巧克力生产商带来了挑战,包括德芙、好时以及费列罗等品牌。
然而,Godiva、Lindt等超高端品牌则出现了相反的情况。以价格定位更高的Lindt为例,市场调研公司英敏特的报告显示,该公司全球销售额2015年比2014年同期大增48.3%,而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Godiva的零售店也遍地开花。 同时,更多的优质高档巧克力出现在市面上。在2011年~2015年,全球范围内推出的优质高档巧克力产品的数量增加了7%。仅2015年,就有72%的高档顶级巧克力产品推出,而在2011年,这一数据仅为5%。
因此近年来,如好时、雀巢等大众巧克力品牌都在向高端市场发力。“在目前的巧克力市场,超高端和高端产品是新的引擎,如果没有这两个品类的快速增长,巧克力的生意肯定是很难做的。”业内人士向坦言。 销售渠道的转移
此前,巧克力基本依靠线下商超渠道销售,但传统零售下行波及到线下巧克力销售。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巧克力线下零售销售额同比下降 8.9 %。
另据英敏特对中国巧克力市场的调查报告,和2013年相比,去超市和大卖场购买巧克力的人群分别下降了14%和2%,而消费者从便利店、杂货店/小卖部和自动售货机购买巧克力的比率大幅度上升,但并不能弥补主流渠道的下滑。
对于快消品牌而言,线上平台增加销售,也会对自己的传统渠道甚至是经销商构成竞争。线下巧克力销售下降的同时,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逐渐迁移至网上:去年巧克力电商渠道的销售额增速高达 27.3 %,加入电子购买大军的城市家庭达 250 多万,较之前增长 40 多万。 “在中国大陆地区,近20%的巧克力是通过电商途径销售,而美国、英国、法国等地区,其巧克力在线上的占比也只有不到5%。”亿滋中国巧克力品类总监Makarenkova Hanna表示。
然而,巧克力属于冲动型的非必需品,以往的增长主要是靠礼盒装带动,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消费者对于非必需品的消费能力也开始下降;另外,冲动型消费需要看到产品才会购买,蓬勃发展的电商改变了消费情境,消费者看到产品的机会大大减少,购买行为也发生了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