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有一天,小编去曼谷一家电影院看电影。
片子是个“手撕鬼子”的抗战片,由中国一个知名老影帝,和一个当红流量小生搭戏。
我原本以为,像这种片子,泰国人民应该不感兴趣。
人家一个轴心国,凭啥花钱来看你打鬼子?
没想到,真到了影院里,情况让我大跌眼镜。
放映厅里,居然人头攒动,座无虚席。
而且在座的大部分是泰国人。
搞得我很震惊,一度怀疑自己进错了厅。
我百思不得其解。
这又红又硬的片子,泰国人怎么突然这么感兴趣?
演到一半,我才回过味来。
这一屋子的泰国人,都是年轻妹子。
她们不是来看电影的,而是来给这部电影的男主角——王一博,应援来了。
那天,堪称小编半辈子最奇特的一次观影体验。
一屋子不满二十岁的泰国姑娘,跟着我这中国老直男,一起看日本鬼子杀人放火,看英勇的我党特工砍瓜切菜一般地杀鬼子,锄汉奸。
刚开始,放映厅里一片死寂,只有王一博出镜的时候,才稍微有点动静。
王一博以一打十,徒手干翻一整队日本巡逻兵的时候,我身后的泰国妹子轻呼:“哥哥好帅!”
王一博与梁朝伟,在电影里生死相搏,大打出手的时候(那段打戏堪称全片精华),我身边的另一个泰国妹子不满嘀咕:“这臭大叔,竟敢打我家哥哥!”
看到后面,泰国妹子们,好像也有点入戏了。
银幕上,在凄厉的防空警报声中,日军轰炸机将广州城炸成一片废墟。
我左边的泰国妹子,看得热泪盈眶,不停抽出纸巾擦脸。
银幕上,日本军曹让中国工人站成一排,挨个枪毙工人。
我右边的泰国妹子,紧紧捂住自己的嘴,喉咙里发出厌恶的低吟。
搞得我,都不能集中精神看电影。
周围泰国人对电影的反应,比电影本身还要有趣。
那次观影,给小编带来了一个深刻的感悟。
文化输出,还是靠偶像好使。
有人可能觉得,流量演技差,电影不好看,或者“电影没有反映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什么的。
但是,电影好不好,两说。
咱单就说,一个中国抗日谍战题材电影,居然能吸引泰国女青年主动跑过来看,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这些妹子,固然是冲着王一博来的。
但当她们走出影院的时候,多多少少也带走了一些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一些“抗日志士”的正面形象。
稍微好学一点的,回家之后可能还会自学汪伪政权和伪满政权的概念,并且向更多人进行历史扫盲。
来看过这个片的,就是比没看过这个片的,更理解中国。
更能体会中国视角的东亚近现代历史,是一种怎样的色彩。
前段日子,王一博的《热烈》在泰上映,结果因为电影票让黄牛卖光了,泰国粉丝抢不到票,还酿成了一场小小的舆论危机。
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场洋相,一场弄巧成拙的境外营销。
但我觉得,一个中国电影,能让泰国人抢票抢到崩溃发火,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虽然不知道《热烈》这电影讲的啥(听说好像是跳舞),但是肯定讲的是好事,这不就是大家老说的“反映当代中国正面形象”嘛。
不靠偶像勾引,这些东西,人家为啥要来看啊?
中国一谈到“文化自信”、“文化输出”,就习惯性地搞一些高大上的场馆,然后弄几个汇报演出团,到泰国来表演一番,照几张相——这就是最经典格式 “中泰文化交流成果”。
这些活动,当然在“高端层面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在泰传播。
但是,时代在发展,形式更多元。
如今随着互联网和信息互换平台的发展,中国电影、电视剧、短视频,以及从中养出来的流量明星们,已经在泰国如黑马一般迅速崛起,通过流量平台更加多样化地呈现在泰国民众眼前。
在对泰文化传播方面,这一路,恐怕将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每次到医院等号,等候区的大电视上,经常放着各种稀奇古怪的中国古装电视剧,和网络大电影。
上电梯,挤地铁的时候,身边的泰国人,手机里经常传来2倍速的纯正中文普通话。
闭着眼睛也知道,人家肯定是在刷Tik Tok,看上面那些从国内抖音搬运过来,加上了泰语字母的短视频。
你甭管它服化道多么塑料,特效多么五毛,台词多么离谱,剧情多么的脑残,段子多么的老套……
可人家泰国人,就是看得津津有味,傻笑一路。
这一圈下来,又有多少泰国大妈,记住了乾隆爷有几个老婆;又有多少泰国青年,知道了当代中国城市居民“朴实无华的幸福生活”。
这样的潜移默化,才是真正的文化输出。
至少,有更多泰国人能知道,中国,是抖音和爱奇艺上的中国,是肖战和王一博的中国,而不是CNN滤镜里的中国。
我们,总有一个误区。
总觉得,只有别人从心里认同自己,才能喜欢咱们的东西。
实际上,恰恰相反。
只有别人习惯了用咱们的东西,才能逐渐从心眼里理解我们。
至于这个“东西”,未必是什么千年传承的精金美玉,而是普通的日常消费品。
那些偶像,可能在很多地方不入我们自己的眼,甚至有些已经在内娱塌房。
但是,只有走量,才能走心。
只有发展一个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文化产业的存在,并让这些东西自行顺着市场的逻辑去去寻找海外植根的土壤,中国,才能真正崛起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化大国。
到那时候,用不着费尽力气去“辟谣”、去“外宣”。
派王一博们再多拍几个电影,啥毛病都能给你解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