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月8日,巴西爆发“南美版国会山骚乱”,前总统博索纳罗的支持者闯入该国国会、总统府和最高法院,引发全球关注。有评论指出,此次巴西右翼掀起紧张事态,可能是巴西内外多重银锁介入的结果,显然有直接的政治原因,但深层的根源则是巴西近年来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倒退。那么,巴西的发展道路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导致其难逃衰退“厄运”?
本文指出,过早的去工业化或者说失败的工业化, 是巴西新世纪以来现代化尝试再次失败的症结所在;而照搬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货币政策僵化,是巴西出现“去工业化”的制度原因之一。20世纪90年代,在新自由主义指导下,巴西采取了市场化和经济自由化改革。经济自由化之后,其短期经济政策以物价稳定为首要目标。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利率是唯一的货币政策工具。为控制通货膨胀,利率存在上行偏倚,实际汇率存在高估。利率和汇率从供给方面影响了制造业部门的资本形成。需求方面,经济自由化开放了市场,巴西制成品在同国外的同质产品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国外高技术制成品进入巴西替代了国内生产,使巴西对国内制成品的需求减少。这两方面的变化均不利于巴西的技术赶超,结果便是巴西工业和制造业的萎缩,出现“去工业化”和“去制造业化”。
作者认为,从制度适宜角度来看, 忽视作为后发国家的特殊性而盲从发达国家的相关制度, 是其在发展道路上再次迷失的深层次原因。 那么,巴西未来能否打破原先的发展路径而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再工业化”趋势促使巴西重新思考其工业化进程;但对于处于全球经济“外围”的巴西来说,发达经济体的“制造业回归”将破坏原有的国际贸易体系,而制造业竞争力本就低下的巴西在其制造业升级方面面临巨大挑战。
同样作为金砖国家,巴西和中国虽然国情不同,但巴西的困境对于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警示。作为工业化较为成功的国家,今天的中国也面临工业化升级的难题。而工业化能否实现突破升级,直接关乎我们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而关系到我们的稳定 。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特编发此文,供读者参考。从货币政策看巴西工业化升级的失败
文|王飞来源|《文化纵横》
巴西抗议者冲上国会大厦屋顶。图源:美联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