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花呗、借呗!
一个年轻人被超前消费统治的时代,行将落幕。
一
时隔一年之久,蚂蚁集团整改,连夜传来大消息。 11月14日晚,一则重磅公告,披露了两项蚂蚁的核心业务整改最新进展。 其一,蚂蚁消金推出105亿的增资方案,增资完成后,注册资本将高达185亿,取代招联金融成为中国最大消金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政府控股的杭金数科出资18.5亿占股10%,头一次进入蚂蚁消金股东大名单,并将在增资完成后位列蚂蚁第二大股东。 加上其他多家国资系股东,从今往后,蚂蚁将不只是马云和阿里的蚂蚁,也将是国家的蚂蚁。 其二,原蚂蚁金服最核心的花呗、借呗,将正式从老蚂蚁脱离,成为蚂蚁消金的专属品牌和业务,同时要完成更名。 在去年11月宣布的整改中,支付宝上的借呗已经更名为“信用贷”,这也意味着花呗需要完成“信用购”的更名。
一句话,数亿用户所熟悉的花呗、借呗,即将成为历史,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二
国字号入主,蚂蚁解除最大危机。 2年前上市被紧急叫停后,蚂蚁整改就成了这家中国最大互联网巨头的头等大事。 在国家降金融杠杆的大背景下,如何安全有效给蚂蚁去杠杆是整个整改行动的核心,因为蚂蚁的金融体量和放贷规模已经大到不能倒的地步。 截止2020年上半年,蚂蚁放贷余额高达2.15万亿,其中花呗和借呗占到1.73万亿,98%的资金都来自多家合作银行,蚂蚁自有资金仅占2%。 高达50倍的惊人杠杆,不出事则已,一旦出事,银行将直接暴露在巨大的风险敞口面前。 更令人惊心的是,蚂蚁即便只出了2%的资金,这笔钱还多是依靠ABS等资本市场融资而来,原来30多亿的本金,几年时间就滚到了3000多亿,翻了上百倍,2020年中时仍高达7000亿。
为了妥善给蚂蚁“泄洪”,同时化解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互联网小贷新规”、“银行互联网存款管理办法”等新政相继出台,都给蚂蚁套上了紧箍咒,筹款杠杆、出资额、放贷规模全都设定了天花板,就连ABS融资也被暂时关门。 2021年6月,重庆蚂蚁消金挂牌,正式打响了花呗、借呗隔离的攻坚战,两项蚂蚁最核心的放贷业务,全部被蚂蚁消金承接,同原蚂蚁集团完成分割,蚂蚁的控股权被直接压缩一半仅剩50%,其余股权被引进的多家机构出资持有。
这一次,蚂蚁消金经历多次股权变更和调整后,除了蚂蚁继续稳坐第一大股东外,就属国资系的话语权最高,除了杭金数科,第三大股东南洋商业银行背后是中国信达,中国华融和重庆农信集团都是老牌国企。 也就说,蚂蚁消金将由蚂蚁、国企和民企共同管理、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成果,兼顾了审慎经营和金融创新的原则,成果安全软着陆后,宣告了蚂蚁整改即将划上句点,蚂蚁最大危机也告消除。 没有吸储的命,却得随了银行的管,但这却是当下蚂蚁的最好归宿。
三
万亿规模的蚂蚁,背后牵涉了上亿用户,每一次改变都可能带来巨震。 这一次重大调整,自然也会在无形中影响很多人。 最直观的影响,也就是换了个名字,用户仅在第一次使用的时候,会被提示已经更名,实际体验不会感觉有区别。
更多用户,尤其是新用户,可能会发现新的花呗、借呗门槛,还在不断提高。 这次增资完成后,蚂蚁注册资本提高到185亿,按最高13倍的杠杆计算,再加上“自有资金30%以上”的监管红线,蚂蚁能承接的放贷余额将提高到2400亿,全部用于联合放贷的话,蚂蚁的放贷规模也能提升到8000亿左右。 而即便如此,距离蚂蚁两年前1.7万亿的规模,仍只有一半,剩下的依然需要持续压缩。 不少人会发现自己的额度降了,更有少数人会被额度清零,等于被蚂蚁拒之门外。
个人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蚂蚁这个原来重要的“中转站”,相当于失灵了。 但这并不是坏事,而是国家自上至下的一场变革,倒逼所有人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借贷行为。 毕竟靠谁都不如靠自己,什么时候花自己的钱才最踏实。 今天,我们说别了花呗、借呗,不是说它们真的没了,更不是说不能用了,而是在国内风靡了30多年“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畸形超前消费思想,是时候说再见了。 对所有人来说,这都是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也是新时代的开始! 蚂蚁们被迫后退的一小步,都将成为中国金融和社会消费迈向成熟的一大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