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兒時語文課中學到作家楊朔的散文名篇《海市》後,一直想身臨其境,卻沒有機會,還是幾十年後旅遊滿足了自己。
景區挺大,分幾個部分,最矚目的當屬蓬萊閣了。先走進正門,“人間蓬萊”坊
蓬萊閣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並列爲中國古代四大名樓,後三個江南名樓已去觀賞過,如今前來領略這個獨在北方的名樓。
先看一下蓬萊水城
蓬萊水城位於丹崖山東側。宋朝在此建刀魚寨,明朝在刀魚寨的基礎上修築水城,總面積27萬平方米,南寬北窄,呈不規則長方形,負山控海,形勢險峻,設有水門、防浪堤、平浪臺、碼頭、燈塔、城牆、敵臺、炮臺、護城河等海港建築和防禦性建築,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古代水軍基地。民族英雄戚繼光曾在此訓練水軍,抗擊倭寇,蓬萊水城由此而揚名海內外。
水城由水中城牆環繞而成,周長約3公里,面積25萬平方米。它是古代的海防堡壘,依山傍海。出入海上的地方,建有一座水門,設閘蓄水。平時,閘門高懸,船隻隨意進出;一旦發現敵情,閘門放下,海上交 通便被切斷。水門兩側又各設炮臺一座,駐兵守衛,形成了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防禦體系。是一處獨具特色的海防要塞,也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軍基地。
過“丹崖仙境”坊
進“顯靈”門
徑直來到北側瀕海的丹崖山巔,面前是包括蓬萊閣在內的一組古建築
蓬萊閣始建於北宋嘉佑六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
如果大家去過那的話,可能會感覺到蓬萊閣在建築規模上比它們遜色很多,其實這恰恰體現出了造閣者的巧妙構思。江南三大名樓均地處江湖之濱,地勢比較平緩,因而建築必須高大巍峨才能彰顯氣勢,而蓬萊閣坐落在丹崖山上,山體本身已有了高度,如果建築物過於高大,反而顯得不協調。它以莊重古樸、自然本真的建築風格與整個園林相得益彰。
難能可貴的是,蓬萊閣是這幾大名樓當中唯一保持原貌、沒有經過重建的一座。歷經九百多年的風雨洗禮,仍屹立於丹崖山巔。
宋嘉佑間登州知州朱處約建蓬萊閣並作此記 癸巳丙辰
蓬萊閣北面的碑
普照樓又名燈塔,位於蓬萊閣東北角絕壁上,該樓始建於同治七年,當時普照樓夜晚使用燃油燈發光,作爲夜間航行船舶導航的燈塔。普照樓爲三層磚木結構,樓身六棱,樓頂斗拱,內設扶梯盤旋而上,頂層爲木結構六柱支撐,形狀似亭子。
上世紀50年代普照樓西部老北山燈塔重建啓用後,普照樓助航功能結束。1958年普照樓重修,成爲蓬萊閣古建築羣的重要建築之一,現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賓日樓,亦稱望日樓,樓之後源於《堯典》“寅賓日出”,意謂恭敬地引導太陽初生。是觀賞扶桑日出的絕好所在。
賓日樓建於宋代,它是樓閣建築,雙層八角,十六柱木質結構,面臨大海。
臥碑亭,以蘇軾的《海市詩》、《書吳道子畫後》橫幅碑刻而得名。
還有清朝人龔保琛題的詩:“海市蜃樓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
蓬萊閣與浩茫的碧海相映,時有云霧繚繞,傳說八仙過海的故事就出自於此。
“海天一色”蓬萊閣前數尺即爲絕壁,臨陡壁卻見海闊天空,是觀海賞景、俯瞰古城的最佳場所。
在這裏舉目遠望,可謂海天一色,一片蒼茫。人們常說江海的寬廣,可以滌俗慮,洗肺腸,在這裏你纔會深信不疑。著名的蓬萊籍作家楊朔在他的散文名篇《海市》中有這樣一段描述:“你倚在閣上,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五臟六腑都洗得乾乾淨淨。”這充滿了詩情畫意的描繪,真實地表達了作者的切身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