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十三日在微博发表了一篇文章,回顾了过去一年对抗新冠疫情的经验与体会,以及对未来疫情的判断。他表示,相信人类终究能够获得确切的靶向性抗病毒药物,五年之内应能成功。
疫苗进步超预期
据《健康时报》报道,张文宏在文中指出,疫苗的进步超出了预期,人类可能因此得以走出泥潭。新冠疫苗的研发创造了历史上研发疫苗的记录,在一年时间内,已经走完了疫苗从研发到上市的全过程。假设疫苗的保护是永久的,若有效率为百分百,建立群体免疫所需的接种率在百分之六十至七十二;如果疫苗有效率低于百分之八十,则所有人都需要接种疫苗才能建立群体免疫。当优先接种六十岁以上成年人时,患者病死率可以降至最低。新冠病毒已经成为在人世间的常驻病毒,除了疫苗,世界没有第二种打开的方式,除非愿意付出大量死亡的代价。
张文宏称,病毒变异是自然规律,目前人类仍能掌控。冠状病毒广泛的宿主分布特性以及自身基因组的结构特征使其在进化过程中极易发生基因重组,呈现遗传多样性。根据进化的基本原理,病毒感染人群后可能会发生变异,自然选择偏好高且传染力强的突变毒株将更加利于在人群中传播。变异还会继续,但无论中国和国际,疫苗生产线目前来看足以应对这些突变。
尽管至今未获得确切的靶向性抗病毒药物,但张文宏认为,治疗性药物终究会问世并广泛使用,协同疫苗,新冠的病死率将大幅度下降。相信人类终究能够获得确切的靶向性抗病毒药物,五年之内应能成功。类似于针对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这样的抗病毒治疗,可以让我们摆脱高病死率的威胁,但是药物的成本远远超过疫苗,世界上也从未有通过药物治疗摆脱疫病的成功先例。靶向性药物可以降低病死率,可以补充全球疫苗接种的不充分,让世界有重新打开的机会。
抗疫需全球协作
他也提到,全球重新开放取决于疫苗的可及性与公平性以及推广的速度。世界能否开放取决于全球疫苗的可及性是否遵循了公平的原则。两周前,他受邀参加了世卫组织专家组的会议,讨论全球疫苗可及性问题。由于目前全球性的疫苗分配并未达成共识,世卫专家组对此忧心忡忡。但随着中国新年的来临,从主要国家(中美)领导人的互动和年三十的互致问候来看,全球达成共识,支持世卫组织推动疫苗的全球接种,可能会从中国的新年到来出现转机。
张文宏指出,中国必须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才能迎来真正的常态化生活。疫苗接种有待时日,中国具有控制疫情的能力。但是在控制疫情的同时,我们还是牺牲很多正常的生活,包括今年有一亿人在原地过年未回家乡。事实上对于几乎没有本土病例的中国,通过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早期预警、快速响应、确定的防控、动态清零,逐渐进入常态化的阶段,直至全民疫苗接种覆盖的完成。
张文宏最后在文中写道,不管愿意不愿意,全球协作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项。中国不能孤独地赢得这场抗疫的胜利,只因世界是个共同体。欧美也不能孤独地完成疫苗的接种,除非中美合作,全球完成疫苗的接种,否则世界的开放终究难以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