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核心的时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腹肌,特别是腹直肌(6块或8块腹肌说的就是它),还有不少教练会把卷腹当做核心稳定训练的基础动作。
在当代生活方式中,我们很容易长时间维持一个不良的姿态,这导致了很多人都有体态和疼痛的问题。但由于对问题原因的错误认识,以为做几组卷腹(甚至仰卧起坐)能解决背痛的问题,结果反而加重了疼痛。
问题的关键,仍然要回到“核心”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核心稳定”那么重要以及如何让核心更稳定。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先从解剖和功能的角度来重新理解“核心”和“核心稳定”。
1、人体功能设计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人类的进化过程。
上图对比了猩猩、南方古猿(Lucy)和人类的骨盆和下肢骨,可以发现明显的差异。
- 为了在行走时稳定重心,人类两腿的距离更靠近;
- 骨盆缩小,因此导致头骨变薄,未发育成熟就出生,头骨之间的韧带连接(囟门);
- 脚呈长形,五趾缩短并拢,跖骨增长,并形成足弓,支撑更稳定;
- 股骨和胫骨变长,且两者之间的角度(Q角)更大,膝盖受力更大;
再看这张图。
很明显看到骨盆大小的差异。除此之外,我们还能看到如下的差别。
- 脊椎弯曲弧度增加,腰椎受力更大;
- 尾骨退化,身体平衡的难度增加;
- 重心升高,头部供氧难度增加;
- 颈椎和肩关节具有更大的旋转角度和灵活性,相应地,稳定性变差;
- 脑容量和头部更大,颈椎变长,负担加重。
这些身体结构的变化,有什么好处呢?
据英国《独立报》2007年7月17日报道,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机构的人类学家选取了4名人类志愿者以及5只黑猩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他们在跑步机上行进过程中消耗的氧气和运用的力量,计算他们各自所耗费的能量。结果发现人靠两足行走的步法比黑猩猩四肢行走的步法要节省75%的能量。
身体结构的变化,比如两腿之间距离更近,使得我们在行走时重心的摆动幅度更小,能够更高效地使用能量推动身体向前行进;再比如足弓的形成,可以在步行或奔跑时提供缓震,提高力的传导效率,延缓肌肉疲劳。
同时,如何保持稳定成了人类开始直立行走之后身体的运动执行系统(骨骼、骨连结和肌肉)面临的最大挑战,从原来的四点支撑变成现在的两点支撑,通过骨骼和骨连结形成的刚性支撑并不能在各种环境下稳定身体,通过肌肉的张力平衡形成的动态稳定才使得人类在直立之后依然能够保持稳定。
那么,参与到人体稳定之中的肌肉到底有哪些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