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尼正快速走向經濟與社會的多重危機,在地產業被中國傾銷衝擊、青年失望出走。年輕人在社群上以「先逃一陣子」為口號,掀起一場沉默而強烈的抗議。
- 儘管擁有近3億人口與豐富資源,這個東南亞大國卻在美國關稅戰、中國貨傾銷與經濟轉型的浪潮中失速。
被不少台商視為「中國+1」策略重要據點的印尼,如今正成為川普關稅戰、中國傾銷夾擊下的受害者。 根據7月下旬美國和印尼達成的對等關稅協議,印尼出口美國的商品關稅稅率達19%,令當地企業憂心,服飾、鞋類、棕櫚油等主要商品恐需求量大減。 《華爾街日報》指出,美國掀起的全球貿易戰,正逐步關上過去那道讓開發中國家得以受益的自由貿易之門,但早在這場貿易衝突前,開發中國家的成長動能,就已受到多重打擊。
「中國+1」夢碎?印尼成美中貿易戰下的犧牲者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羅德里克(Dani Rodrik)分析,各界原本認為中國勞動成本上升後,製造業產線會轉移到其他國家,但這基本上沒發生,因為隨著製造業日益仰賴科技,貧困國家再也沒有廉價勞動力優勢。 反觀中國工廠在政府補貼下,繼續投入自動化、維持競爭力,有能力生產大量廉價商品,而印尼工廠卻因為資金壓力升級停滯,和中國差距逐漸拉大。 更慘的是,印尼還成為中國商品傾銷目標。今年4月,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新關稅,最高達145%,許多中國製造商急著清空原本要出口美國的庫存,廉價商品因而大量湧入印尼,使當月中國對印尼出口額比去年同期成長34%,並進一步衝擊在地製造業。 自救無力:政府失靈、新創受挫,轉型卡關
印尼因此失業勞工大增,但政府政策工具卻明顯失靈。半島電視(Aljazeera)直指,印尼中產階級是主要納稅群體,卻很少從政府得到援助。官員更向《華爾街日報》透露,政府不願用寶貴的公共資源救援缺乏競爭力的工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