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理由相信,对自己更为有利的“南海行为准则”或许会最近的一次东盟外长非正式会议得到实质性地推进。
陆媒观察者网称,东盟外长非正式会议21日在菲律宾度假胜地长滩岛举行,这是杜特尔特就任菲律宾总统,菲律宾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以来举行的首次东盟系列会议。“杜特尔特的亲华路线将如何影响此次会议,尤其是南海议题的走向,引起媒体关注。”
这表明,北京已经积攒了足够的信心——对菲律宾的掌控力已经超越了美国。
菲律宾《每日询问者报》2月20日晚间报道,此次东盟外长非正式会议将开始制定具有法律效力和约束力的南海行为准则,这是在中国和东盟十国于2002年底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14年后,东盟十国再一次就南海问题解决方案达成一致。
2016年,杜特尔特访华改善菲中关系
分析指,北京在南海问题上的态度需要重新调整。中共一直没有真正建立海洋国家的概念,因此在与越南、菲律宾等有着“传统友谊”的国家处理相应的海域归属时,仅凭着历任国家领导人的“指示处理”问题,而失去了“先机”。
《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为中国和东盟10国(10+1)于2002年11月4日在柬埔寨金边签署的共同宣言,共十款。2011年7月20日再于印尼巴厘岛落实指导方针草案,但仍未解决各国南海主权争议。
《宣言》中说,有关各方承诺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包括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磋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它们的领土和管辖权争议,而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2016年,北京在南海问题上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从2013延续到2016年,由“南海仲裁案”演变为“南海风波”——菲律宾与中国的争议海域的争端,在提交到国际海洋法法庭的争议进入法律程序后,并未得到中方的积极回应,而后美国的介入导致了中方强势的“回击”,以致舆论一度认为,“2016年的南海或将爆发战争”。
观点人士称,在南海问题上,中方原本占有充足的证据和资源,如果当初能够按照国际海洋法法庭的程序处理,中方有较大的把握赢得“官司”,而不必非要到“几乎兵戎相见”的一步。令人遗憾的是,历史没有如果,中方虽然用另一种方式阻吓了美国的介入,但仍未形成“海洋国家”的大国意识。
此次在菲律宾长滩岛举行的东盟外长非正式会议是杜特尔特上台后该国首次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并举办东盟系列会议。
2016年,杜特尔特上台后访问中国,传递出亲中的信号,中菲在南海问题上达成的共识是否能够真正转化为南海行为准则,中方虽有乐观情绪,但实际情况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在去年的东盟外长会议上,因为柬埔寨的坚持,东盟未能在所谓“南海仲裁案”问题上达成一份联合声明。
观察人士称,北京在处理与各国的南海主权争议方面还缺乏有足够外交经验的智慧人士,遵循国际法律框架下,中国作为大国,当自己的利益遭遇挑战时,只能是被动性地处理相关问题,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一揽子计划。这当然与美国此前执行的“亚太再平衡”计划相关,在特朗普上任后,中共还没有显示出更为清晰的东亚战略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