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记者 施清彬
福建有山村民居“客家土楼”的世界文化遗产,还有见证众多华侨奋斗史的“番仔楼”。“番仔楼”是闽南一带对于洋楼的称唿,据不完全统计,整个福建泉州地区散落各地的“番仔楼”古大厝,保守估计有数千座之多,当中石狮市永宁镇官聘村的“杨家大楼”,无论规模还是气势,均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典范。
华侨早期回乡所建的“番仔楼”,与闽南传统古民居风格有所不同,建筑样式中西合璧,很多建筑材料由于当地没有生产,多为南洋运输而来。“番仔楼”的建筑设计构思各异,各种石雕、砖雕、彩画、拼砖、灰塑等作品让人惊叹,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可谓闽南的建筑瑰宝。
最有代表性的“杨家大楼”,由杨邦梭兄弟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建造。据杨氏家族后代杨伟糕对本社记者介绍,“杨家大楼”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钢筋水泥等建材在闽南还十分罕见,设计图纸和所用建材,皆从菲律宾运送而来。
“杨家大楼”的建筑风格中西结合,佈局实为地地道道的闽南古大厝,是标准的“七间张、十榉头式两落大厝”款样。现在大楼的各种浮雕,大体依旧完好,两层半高的“六也亭”主楼,建筑别緻,规模庞大,气势磅礡,因而远近闻名。而且,大楼不仅见证了繁荣歷史,也见证了日军侵华罪行。日寇1940年7月16日登陆福建永宁,“六也亭”遭到日军战机轰炸,护厝、钟楼曾中弹受损。
“杨家大楼”等“番仔楼”,是中国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不可多得的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重要歷史文化景观 。中国早期沿海沿江的西式建筑,多属外国人兴建,是被动接受的舶来品,而福建“番仔楼”则是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他们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每座“番仔楼”的背后,都有感人的拼搏故事。
在华侨建筑的保护方面,广东开平华侨回乡兴建的碉楼,2007年成功申请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因为该遗产价值超越了国界,见证了一段特殊的歷史,见证了当时中外文化的交流,见证了华侨在那段时期对世界作出的贡献。其实,这些因素在福建“番仔楼”也具有,而且表现得更加浓厚。
现在东南亚很多国家,闽南话仍是华人的沟通语言之一。东南亚华人不仅有众多的富豪、科学家和专业人才,新加坡李光耀和其他国家等政治人物,有的是福建人到南洋的后裔,有的血液有部分中国人基因,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对他们影响深远。
歷经80多年风雨侵袭,“杨家大楼”建筑和其他早期“番仔楼”一样,都面临老化和维护等问题。现在很多“番仔楼”,有的年久失修,或经济开发,正在不断消失。事实上,福建这些“番仔楼”,不但具有特殊的歷史文化价值,还是海外华侨的根。有专家认为,如果能够通过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把保护“番仔楼”作为一个项目,可申请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为后代更好保留这笔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