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回家成了一件需要斟酌拿捏的事。 以前回家只需一张车票,现在我们不得不先把隔离、安全码、疫苗、当地政策这些关键词弄清楚。某种程度上,我们“回家”更难了。这次中秋节,我没有回家,去看了一个叫《阖家》的画展。 一个泛黄的老式客厅柜,柜门打开,几只鹅在菜地边游荡……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我的思乡情绪瞬间被唤起。30年前,妈妈结婚的时候,嫁妆里就有这样一个柜子。 至今,它还在妈妈的房间里。 这样一幅画,让人穿越时间和空间,抵达儿时的家园。 中秋刚刚过去,国庆马上来临,这是一个勾起思家情绪的时间点。但是很多人因为工作的牵绊、疫情的阻隔等原因,没法回家团圆。我们征集了一些关于“家”的故事,希望能给正在思家的你带来一点力量。 | 离家两千里,我通过监控跟外婆打招呼 @荣一,程序员,离家1000公里 2015年大学毕业后,我入职了杭州的一家互联网公司,从事程序开发工作,离家1000公里。 每年一般只有国庆和春节回去一次。往年,赶上中秋这样的团圆日子,我都会和妈妈视频。先从外婆开始,然后挨个和舅舅、舅妈,以及表弟们打招呼。但他们那里比较偏远,手机网络信号不是很稳定,经常没说两句就卡住了。 最后妈妈往往会来一句:算了,信号不是很好,不说了啊。今年8月,我们公司出了一款视频监控产品,我马上给表弟寄了一套,打电话一步步教他怎么安装。表弟装完后给跟我开玩笑:哥,你这搞得我都没隐私了! 我给自己家也装了一个 其实看不到什么东西。每天一大早,舅舅和舅妈就骑着电瓶车去附近的花卉大棚打工,表弟去县里上班,家里只有外婆一个人。镜头里常常很单调,但就是让人觉得心安。 有一天,在办公室吃过午饭后,我打开监控APP,看到外婆一个人坐在屋檐下闭目纳凉。我跑到公司楼道无人的地方,对着监控喊了一句:外婆,看镜头,给你外孙笑一个!外婆已经88岁了,耳朵不大好使。 但那一刻我相信她听到了,她真的笑了。 | 爸爸,哪里是我们的家 @王天,编辑,离家1300公里 今年7月,我把5岁的女儿送回老家过暑假,让她看看自己的爷爷奶奶。没想到,刚回老家就赶上疫情。原计划待一周,结果一直等到8月底。女儿倒是在老家玩得很开心。 上幼儿园的她没有暑假作业,天天在村里到处跑,晒黑了几个色号。眼看着就要开学,我跟父母商量返京时间。父母突然“发难”:不如就让孩子在老家上幼儿园吧,反正她明年也得回来上小学,这一年就在老家过渡一下,我们来照顾。我明白父母的意思。 这一个多月来,都是他们带女儿玩,孩子提的什么要求他们都想办法满足。人老了,容易跟孙辈建立感情。虽然理性上我很清楚,孩子最好自己带,但感性上还是无法无视父母的期待。他们说的也有道理,我们这种外地户口在京无房的人,孩子多半还是要回老家上小学。 不如把这个难题抛给孩子吧。“你是想在老家上幼儿园还是回北京上?”我问女儿。女儿看了看爷爷奶奶,又看了看我:“额,要不在老家上吧?”“你确定?”我反问。“额,回北京也行吧。”一个5岁多的孩子,心里什么都清楚,知道全家人正为她发愁呢。最后商议的结果是我带女儿去老家的幼儿园“考察”一下,让孩子自己决定。 9月初辗转联系上镇上的一家幼儿园,去到教室后,我问女儿要不要在这里上学。她拉着我的手不说话。这家幼儿园的条件不是很好,加上陌生,女儿的动作已经给了我答案。就在老师准备登记资料的时候,我牵着她离开了。 经过这一番折腾,我好像可以“名正言顺”带着女儿回北京了。 没想到刚回北京就遇上二房东跑路,房主决定收回房子。 搬家的时候女儿问我:爸爸,这不是我们的家嘛,为什么要让我们走。“这不是我们家,我们只有一个老家。” “嗯,老家的爷爷奶奶肯定不会赶我们走的,那我还是回老家上幼儿园吧。”女儿说。 | 妈妈是我辞职回家的理由 @十七,文案,离家800公里 我和表哥以前在深圳工作,两人在同一个区,但竟然一年见不上一回。我俩一块儿长大,感情特别好。我经常约他吃饭,不过这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儿,他做地产文案的,别人加班他得加班,别人放假他还加班。 表哥拼命工作的缘由,是想给舅妈盖栋房子。早年间,舅舅和舅妈离婚以后,舅妈独自把表哥抚养长大。 舅妈挣钱不多,都紧着表哥上学用,破瓦房住了二十多年。 亲戚都说:“你得留点儿钱养老啊,现在往外跑的孩子可靠不住啊,一个个都没想着往回带钱。” 舅妈听了,可气坏了,说:“就因为你们这样想,所以你们家这些孩子才没出息,个个都在村子里瞎晃悠,也没个正经前途。”表哥也听说过这些事情,他铆足了劲儿,就是为把房子盖上。 但是舅妈前年生了场大病,花掉表哥不少积蓄。去年中秋节前,我们终于约上了,在宝安区一家露天烧烤店喝酒。酒过三巡,他突然落泪。我问他咋了,他说:“我有点儿想回家了,想回去看我妈。” “那你中秋怎么没回呢?”我问。“新项目上线,我刚做完。”他说。“你过两天再回,请个假。”我说。表哥擦了擦眼泪,转而说:“不舍得这个季度全勤奖。”我一时不知该笑还是该哭。 今年春天,表哥回老家创业了。他攒的钱能盖一栋两层小楼,还剩下钱办了个饲料加工厂。我们老家很多人养牲口,这事儿有点奔头,甚至还解决了几个亲戚家闲散年轻人的就业问题。 前几天中秋,我回家正赶上表哥乔迁新居,夜里宾客散尽,我们坐在门口乘凉聊天。“创业辛苦,还是在打工辛苦?”我问表哥。“说起来吧,当然是创业辛苦。” 表哥说。“深圳那么高薪的工作,怎么说放弃就放弃了呢?” “哎,我妈身体不比以前了,再不回来,以后都没有回来的理由了。” | 距离我们阖家团圆,还有21年 @小翠,事业单位员工,离家200公里 我和老公都是重庆人,谈恋爱5年,2018年结了婚。 去年7月,我们儿子刚满5个月,还未断奶,我考到了四川遂宁市的一家事业单位,一个人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上班。早我一年,老公参加了公务员考试,最后在四川内江市上岸。 如今我也考走了,重庆就只剩下儿子和我妈妈,我们一家三口的鼎足而立正好印证了“川渝一家亲”这句话。每个周五晚上,我和老公分别从各自的城市出发,夜里一前一后到达重庆的家里,享受完天伦之乐后,周日下午再一前一后地离开家。 短暂相处的这一天半里,我会抓紧时间照很多照片,拍很多视频,恨不得把每一分钟都记录下来。回到遂宁后,每天反复地观看回味,看着看着就等来下一次相聚。 有时候和孩子接视频,我妈会忍不住埋怨我俩狠心,让我或者老公去对方的城市随便找个工作先上着再准备考试,将来找机会把孩子接过去一家团聚。 我和老公都以沉默作为答案。早些年我们一直想要考在一起,但根据我们的专业和实力,能两头上岸已拼尽全力,我们都不想放弃自己的工作,也不想承担对方换城市后工作不顺的压力。 长相厮守是爱情的理想境界,茶米油盐也是一个家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疫情的突如其来让我们明白有一个稳定工作的不易,只有工作稳定了,经济才能稳定,家庭才能稳定。 今年我和老公都34岁了,假如我55岁退休,这种三地分居的生活,理论上还要持续21年。那么久我肯定是等不了的,今年我就想办法先把孩子接到身边。家人在一起,才叫家。 | 小时候的家,再也回不去了 @李泽,创业者,离家600公里 父母离婚后,用奶奶的话说,“这个家算是散了。” 父亲是奶奶的大儿子,我从小就跟爷爷奶奶一块生活,父亲早年跟母亲一块在南方打工,每年过年才回来一次,后来有一年,父母在中秋节后回来了,从此就在县城里干活。 我们一家五口生活了两年,后来又有了弟弟,家里也越来越热闹。我19那年,弟弟11岁。父母离婚,我跟母亲,弟弟跟父亲。 自此我和母亲搬到县城里的出租屋,那时我上大学,后来又到外地工作,所以县城里的出租屋一直是母亲一个人。我和母亲一直不说那是家,直到去年我在县城买了房子,母亲才说,等我们搬到了新家,怎样怎样。 这几年,我跟别人提起回家,更多说的是回老家。 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的那栋建在马路旁的三层楼房,门口有一大片橘子林,隔着马路是一望无际的田埂,再往田埂深处走,是一片很小的池塘,小时候的夏天,我们会去钓龙虾,抓泥鳅。同龄人会下水游泳,我怕被奶奶骂,一次都没下去过。 “家”这个词,对我来说,不算亲切,更多的是遗憾。 在我的印象中,那栋老房子到了每年夏天会漏雨,每个房间都要放上水盆接雨,滴答滴答,一整个夏天就过完,生活其实很艰苦。 可是想起有段日子,我从山岗旁的小学沿着宽阔的马路往回走,傍晚时分,夕阳洒在田埂上,家门口那棵爷爷种的拐枣树亭亭如盖,奶奶坐在门口摘花生,爷爷刚牵牛回来,母亲正在厨房做饭,香气溢到了客厅,父亲在房间里看电视。 我也许那天考试考了一个不错的分数,在家门口跑来跑去,笑嘻嘻的。 那个画面,一直存在我的脑海中,时不时就会显现。也许,这就是家对于我的意义。日子再苦,想起家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笑起来。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国人永远对回家有一种仪式感。那里有我们最熟悉的风景,最亲近的人。不管身处何方,一场秋雨或者一张乡居图就能唤起我们对家的渴望。 除了开头那幅老式客厅柜,《阖家》公益艺术展上还有很多关于家的作品特别触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