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窗广告就像是网络世界的“牛皮癣”,无论你是在看新闻、刷视频还是上网课,抽奖弹窗、广告弹窗、色情诱导链接等都会随时跳出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曾经发布了《App广告消费者权益保护评价报告(2020)》,据这一份《报告》显示,58%的APP当中含有广告,而且关键的是其中还有近7成的广告是没有“关闭键”的,如此顽强的弹窗广告到底是什么来头? 弹窗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很多人都有这种体验,即使是使用知名搜索网站,也会有弹窗广告不时弹出,有时点击关闭标志,该页面反会被打开,之后即便关闭了弹窗,刷新网页后仍会继续弹出。还有一些网络游戏缓冲时,网页会穿插弹出多个画面露骨的涉黄弹窗,有大量赌博网站通过弹窗引流推介。 此类弹窗广告往往很难关闭:有的按钮十分隐蔽;有的没有关闭选项;有的设有多个“虚假”关闭按钮,引诱用户点击打开广告页面;还有一些弹窗广告,即使将其设置为“对此类广告无兴趣”或“一周内不推送”,仍会频频弹出。 一些视频网站宣称会员享有“广告特权”“跳广告”“免广告”等权益,但当付费成为会员后,还是会看到开屏广告、通栏广告、弹窗广告、按钮广告、浮动广告、暂停页面广告等多种形式的广告。一些用户采取相关措施关闭弹窗广告,但效果并不明显。弹窗广告整合了用户的上网痕迹与行为分析,在精准推送的同时,对广告行为进行规避,所以用户很难辨别和拒绝。这种技术霸凌使得网站、浏览器、病毒软件与带有恶意的插件都可能成为弹窗广告的载体,让用户有维权想法却不能明确责任主体。 弹窗广告背后的产业链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弹窗广告已形成完整的利益产业链,广告主有诉求,平台有收益,双方一拍即合。正是因为其违法的成本比较低,但是收益却比价高,有这一点关键因素,才使得弹窗广告会屡禁不止,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利益产业链。 弹窗广告之所以会“层出不穷”,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广告主对其有诉求,而且弹窗广告的成本很低,不管是PC端还是移动端弹窗广告都低到了几毛钱。PC端弹窗广告每条低至1分钱,移动端弹窗广告每条低至2分钱,市场普遍如此定价,一家公司单日最高可提供100万条弹窗广告服务。 在某搜索引擎以“网络弹窗”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排在搜索结果第一位的便是某弹窗广告的营销网站。进入该网址后,“大数据AI系统化精准弹窗,引爆推广潮流”的宣传语迎面扑来。工作人员表示每天都会有四五个广告主进行弹窗广告咨询,这种推广形式没有风险且受到认可。 当提及需要进行何种资质审查时,对方回复称有内部审核渠道,一般都是可以过的。何为“内部渠道”,承包方这边都是给你‘套户’的,不需要你提供资质,同时承诺,不会翻车,即便翻车也是“套户”公司受牵连。据了解,“套户”是指企业自己缺少资质或不符合要求无法直接开户,就用同行业的别人已经开好的户进行推广,这也是营销推广行业默认的“潜规则”。 该投放公司可以根据网民在搜索引擎搜索的关键词,以及浏览过的同行网址,实现数据精准匹配,后台可根据客户需求,自定义年龄、行业、性别以及投放地区时间等要素,定制广告接受群体画像。根据相关报道,此类商家在接单后会通过技术手段搜集并分析网络用户上网行为数据,掌握他们的年龄、性别等重要信息,以此对网络用户进行分类。 之后商家会根据广告主要求设置合适的标签用户,在他们上网时进行追踪并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进行精准推送,弹窗广告都会推送给关注过此类信息的网友,且能实时监控分析投放效果。同时,商家有技术“强迫”用户收看或点击弹窗,和静态广告比起来,它其实更加“黏人”。一旦签订推广合同,广告主可以根据后台账户的标签选择推送网站,也可以随时了解到点击数据,消耗多少钱,剩余多少钱。 弹窗广告的赚钱能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因为其中的内容是可以不断的变化的,并通过运营商的平台来推送的,手机和电脑都能投放。按总曝光次数来收费的话,为5000元钱100万次曝光,2到5天之内推完;按点击量的话,则是5000元钱25000次的点击量,如果要定向地区的话,3毛一次;不定向地区的话,就2毛一次。 弹窗广告如果出现在某些未经许可的网站上,会不会引发对方抗议?这完全不用担心,因为这已经是行业内通行的操作方式,浏览器和网站都可发布。 除了运营商平台,有些广告公司主要与浏览器平台和网站合作进行推广,只要有弹窗功能的平台都能发布广告。如前文所述,他们既可以根据用户的浏览习惯精准发布信息流广告,插播在网友浏览的页面之中;也可以广撒网发布弹窗广告,按点击量收费,起步价为0.2元每条;有些广告公司的推广则以搜索关键字和网页精准推送为主,他们与某些企业网站有合作,形成了网络联盟,彼此之间都留有广告位,按照点击量收费,起步价为0.1元每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