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尼拉大帆船的真正母港 是位于墨西哥的的阿卡普尔科
每当大帆船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出发,都会带上超过50万比索的白银和欧洲商品。在经过马里亚纳群岛或关岛后,再从圣贝纳迪诺海峡或苏里高海峡穿过菲律宾群岛,最后在吕宋的马尼拉港停泊,装上来自全亚洲各地的采办货物。其中就有来自明朝的丝绸、瓷器、玉石或工艺品,也包括日本出产的铜、刀剑、硝石和漆器。至于菲律宾殖民地本身,也提供像椰子干、黄金、棉布、衣服,以及在马尼拉制造的帆索和金银饰品。
西班牙人几乎将大帆船的全部空间都用来运货
相比之下,来自明朝的货物比重最高。为首的是销路很广的江南生丝,其次才是富人愿大量购买的江西瓷器。正是由于这些欧洲船长的付钱豪爽,制造出远超以往的巨大需求,导致景德镇等陶瓷产区的长足发展。另外,从东亚进口的水银运也会被墨西哥当局用于提炼白银,中药牛黄也被他们认为是一种能缓解酒精中毒的良方。
更好的技术工艺 让西班牙银元的流通价值极高
在支付手段上,西班牙人只会偶尔用热门的欧洲手工商品抵扣,其余的大额主要就是靠现银支撑。不仅是因为远东的白银价值高于欧美,还因为欧陆制造的银元在成色与重量方面都有保障。因此,这些最初的西班牙银元,都通常被新主人刻上记号,用于标注单枚货币的具体价值。然后再通过流通领域或税收,进入明朝官家的府库,重新熔铸为水分较大的元宝。
粗糙工艺让明朝元宝的价值极不稳定
很快,半个东南沿海的商业都因跨太平洋贸易而兴旺发达起来。有能力的商人得以致富,地位较低的贫民也有更多糊口机会,相关的手工业和种植业也蓬勃发展。当然,也同样导致了明朝士大夫的所谓“奢靡之风遍于乡闾”。此后,基于白银流通量的大增,明朝开始改变传统的收取实物税法则,要求百姓以金属货币缴纳贡赋。
马尼拉的国际贸易 不能从根本上促成明朝改革
但这些看似有利于经济专业化和市场化的措施,却没有触动农业税为主的基本结构。于是,巨额白银被大量留滞在不同层级的小池子里。似乎在短时间内盘活了民间市场、朝廷财政和军费开支,但彼此之间的联系却非常有限。因此,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库空虚问题,还相应制造出物价的水涨船高。等到西班牙帝国因自身问题而有意减少马尼拉大帆船数量,吃惯白银的明朝财政便突然以加速发生瓦解。仅从这点来看,大帆船与美洲白银无异于朱家天子的催命符。
白银输入 最终没能挽救明朝的结局
不过,作为明朝后继者的满清,却出人意料的解决了这些 “西班牙银祸”。一方面还是由于马尼拉大帆船的不断造访,让源自美洲的许多高产作物得到推广。于是,在有意降低口粮标准的情况下,腾出更多土地培植经济作物。随之扩大的市场货币需求,成功消化了部分进口白银。
新的清朝 居然以多种手段遏制了白银危机
其次,清朝当局还不断通过报效、捐献等手段,剥削因进出口贸易而大发其财的官商阶层,让其积累的财富很难泽及子孙。等于是用一种变相的均贫富手法,遏制了正常市场都会出现的持续通胀。
而捐献、报效和索取关税,又在王朝中期升格为朝廷解决财政难题的一剂良药。
广州十三行的众多国旗 预示着马尼拉大帆船的衰微
当然,随着西班牙帝国的不断衰退,马尼拉大帆船的贸易占比也在逐年下降。诸如荷兰、英国和法国这样的后起之秀,都有充足的资本与船队来挤占进出口份额。哪怕实力稍弱的丹麦与瑞典,也很快在白银输入领域赶了上来。
因此,西班牙人不得不在1805年宣告终止年度的跨太平洋贸易。但他们不断开采发行的西班牙银元,依然是远东国际贸易领域的主力硬通货。
对此浑然不觉的清朝,也继续通过其他欧美国家的船只维持涉外收入。至于由此产生的更多问题,则将是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