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小编去暖府的陶瓷岛去玩。
路过一个摊儿,女摊主卖的鸡公碗。
就是那种,上头画着一只大公鸡,泰国粿条店里,以及香港电影里常见的黄色大瓷碗。
正好家里缺碗,于是我便跟店主说,整俩碗。
打包的时候,我突发神经,很没有情商地问了一句:
“你这碗,哪儿产的?”
在泰国碗碟地摊上问这个问题,你通常会得到这样的答案:
“客官,俺左边这一堆是中国碗,便宜;右边这一摞,是本地碗,瓷实。”
当然,本地土产,通常会比旁边的中国货贵上50%。
泰国店主一般会极力向你推销天然、厚实、虽贵但是有情怀的泰国国产碗,价格差得不多的话,我一般也会友情支持一下泰国货。
算是为中国产品出海泰国造成的冲击,做一点微小的对冲。
不过,那天我遇到的女店主,情商不比我高多少。
“客官,我卖的鸡碗,那是正儿八经的泰国南邦碗,做工精美,用料厚实,每一只碗都是纯手工打造,每一只鸡都有独特的姿态。”
“客官您放心,我这绝对不卖中国货,都是100%的泰国南邦货!”
我继续没情商:“我就是中国人。”
然而女店主完全不尴尬。
“中国人啊,就更应该买我的碗了,您到泰国了就该买泰国碗,比中国货有特色,可以拿回去纪念,放微波炉里都不烫手!”
都说到这份上了,我也只好买。
大碗40,小碗30,我买了两只小碗,收了我70。
“哦,我标价写错了,正宗泰国南邦碗,卖35一只的。”
我到家里,我仔细端详了一下那两只“泰国正宗南邦碗”。
前重后轻,左宽右窄,碗口似乎难以构成一个完美的圆弧,碗底粗糙,釉面不均匀,有些地方釉面“穿模”露出粗粝的陶面,有些地方则凸起成一团凝固的水滴。
明明是工业制成品,硬是做出了手工艺文创的质感,有一种参差错落的情怀。
行走江湖这么多年,质量如此极品的碗,我也是头一次见。
为了确定这碗是不是中国货冒充的,我还专门将两个碗对比了一下,发现碗上的鸡,确实明显不是同一只鸡。
按说,这也就排除了这只鸡碗是“中国工厂打印品”的可能性。
当然,值得称道的地方也有。
这两只泰国南邦碗,确实很重,很厚实。
我不知道瓷器这种东西,是不是越厚越牛逼,反正要是称斤算重,我这碗买的绝对超值。
这次愉快的购物经历,给我带来了两个启发。
首先,泰国对“中国货不如泰国货”的迷之自信,根深蒂固;
民间对于中国货的敌意,根深蒂固。
然而,你说中国货卷,是对的;
但是说中国货是靠“低质廉价”卷赢的,就纯属扯淡。
中国货,卷泰国,卷全球,这个事情是客观存在的,你可以从道德上质疑它,却无法从事实上否定它。
之所以被卷,是因为中国产品有优势,有在血腥而变态的激烈竞争中练出来的竞争力。
而不是因为人家搞了什么奇技淫巧,用不正当手段做了什么弊,要剥削全球傻白甜的劳动人民。
毕竟,中国竞争确实激烈,中国人骨子里确实卷。
而这个世道,又正好是用“卷”的标准去分胜负的。
一百个中国孩子,在衡水中学奋斗三年,放出来跟泰国庙里的小和尚放一块,然后考背诵《金刚经》,然后做成单项选择题。
最后的结果,你猜会不会惊动西天如来佛?
你可以看不惯中国人的作风,可以用贸易壁垒,或者法律去熔断中国人的越轨之举。
都没错。
但是,差距就是摆在那里,你可以不让中国人进来,但是永远无法弥合这其中越来越大的差距,除非你能把人类历史回滚到工业革命前夕,大家各过各的。
中国人想要不受限制地在泰国卖货,这是做梦。
但是只希望把中国货拦外头,而只允许榴莲和游客自由贸易,同样是做梦。
希望中国人在泰国开工厂,只向美国出口,而放过泰国本土市场,更是天方夜谭。
凭什么惯着你?
而且,所谓的本土制造,又是个什么成分。
不过是从广东进了一堆零配件,本地组装,再印上一个“Made in Thailand”的戳。
泰国人民觉得“南邦鸡公碗”代表了某种未受中式内卷资本主义污染的美好情怀和优良品质,可是泰国大姐,你知道鸡公碗谁发明的吗?
还不是一百年前的广东人,模仿大明成化年间的“斗彩鸡缸杯”,制作的本地低配量产货,然后连人带手艺一起“产业外溢”到泰国来的吗?
说中国货对本地货“降维打击”是假的,说本地货比中国货“情怀满满”也是扯淡。
因为两者,压根就是一家人。
我在中国,和中国人说泰国正在发生的事,很多中国人都觉得,市场经济,各凭本事,有什么好哔哔的,别搭理他就是。
然而,这也是做梦。
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实在太强。
网购的包裹,实在太快。
这已经不是你不去管他,就能自动解决的事情。
放着不管,迟早出事儿。
到那时候,又能怎么办?
把辽宁福建开过来,“开门,自由贸易”?
咱也做不到啊,是不是。
人,很少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
但有些问题,即便设身处地替人家想了,也还是找不到一个解决之道。
外界,西方,泰国百姓,鸡碗摊上的泰国大姐,对中国产品的真实竞争力,以及这种竞争力的来源,有误解,也有装傻的自欺欺人。
而中国,在苦练内功的同时,也必须明白这种搞生产做销售的外向型经济策略,即便不是“难以长久”,至少也是“前路荆棘”。
这场拉锯的最后,我相信会是一种妥协和融合。
中国制造业终究会向泰国——和世界一切开门欢迎中国投资的国家——转移,最终形成新的一批本土化的新型产业,在久远的将来,重演广东鸡公碗变成“南邦软实力”的故事。
但在那之前,将会有无数的纠葛、诋毁、拉锯、辩护、见漏补漏,见招拆招,借题发挥,兴风作浪。
或许,这就是世界的规则。
只有在永恒的冲突与运动之中,才能抵达更高层次的和谐。
现在,那两只鸡公碗,摆在小编的碗柜里。
如果再有人在我跟前,提起“中国垃圾货为何不滚出泰国”、或者“泰国人为啥有好东西还瞎哔哔”这些傻X话题,我就请他用这碗,灌一碗冬阴功。
然后问他:
“眼前这两个碗,你告诉我,哪一个是高尚的,哪一个是卑鄙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