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台湾,那些不可错过的美食
本帖最后由 Anyalee 于 2024-10-28 21:08 编辑台湾美食千千万,开心可以天天换。行走在台湾的大街小巷,下面这些地道的台湾美食,你怎么可以错过呢?
推荐一“蚵仔煎”
台湾小吃销售排行榜第一名,因偶像剧《转角遇到爱》被两岸粉丝追捧。
如今从台湾头走到台湾尾,每到一地都可寻到蚵仔煎的芳影。
一颗颗圆润饱满的蚵仔撒在铁板上滋滋作响,浇上稀薄的太白粉浆后,再搭配几片青菜和一个土鸡蛋,最后画龙点睛将酸酸甜甜的特制酱淋在刚离开炉火的蚵仔煎上,扑哧四溢的香气 中,顿时迎来一阵噼噼啪啪的美美响声。
推荐二“鼎边锉”
许多人到基隆,都想一尝鼎边锉的口味。
日本NHK独家专访,特地来基隆摄影专辑其制作过程,鼎边锉是福州小吃,在福州人家里这算是家常小吃,里面有肉羹、虾仁羹、金针、香菇、木耳、鱿鱼、小鱼干、竹笋、高丽菜,内容丰富,是标准的汤好料多。然而这只是配料,主菜是白白嫩嫩的一片称之“鼎边锉”。
“锉”是台语,为爬滚的意思,其制作是用米磨成米浆,沿着大锅鼎边滚下,米浆滑滚的动作叫锉,所成白白一片,就是鼎边锉。鼎边锉以邢家所做最为有名。
推荐三“阿宗面线”
阿宗面线这家面线创立于1975年,卖的是大肠面线,虽然有一块儿小店面,却不提供座位,食客需端着碗,捧着烫嘴的面线或站或蹲,在骑楼下或马路中间吃,蔚为壮观。更怪异的是顾客经常大排长龙等待,再端着那碗面线到店家设在柱子旁边的调酱台,加一些符合自己口味的辣椒、蒜泥或乌醋。
这小小的面线有人叫它面线糊,意谓面线如浆糊般黏稠,而且配料和面线都和在同一锅里。面线里加了鲜蚵,叫蚵仔面线;若以大肠为浇头,则称大肠面线。
目前阿宗面线已在国内上海、深圳、厦门等多地成立分店,有意的朋友可以搜寻大饱口福。
推荐四“生炒花枝”
仅凭“生炒花枝”这个美名,就当先品为快。
“花枝”是由主料鱿鱼,配以各类竹笋、胡萝卜熬制而成的。
之所以叫“花枝”,是因为鱿鱼上部有十个肉腕,形如花枝,于是形象地取名。一口咬下去,会感觉到鲜美汤汁溢出,而滑韧的花枝口感更是一绝。
推荐五“彰化肉圆”
彰化肉圆的主要材料是特选番薯粉(清明节后产制),上等猪肉、香菇、蛋黄、冬虾、竹笋配葱、玉桂香料。
经过配制炊蒸,即是圆形表皮润泽富弹性的半成品。放入不温不燥的油锅炸上数分钟,捞起浇洒特制的佐料——糯米、花生、芝麻、糖搅拌而成的甜酱,加上上等壶底酱油。吃起来感觉皮脆馅香,味道可口。
小编觉得,彰化肉圆有点像内地的“龙眼”“夹沙肉”,只是配料更多,制作也更为复杂。
推荐六“棺材板”
这个食物的名字绝对在吃之前就吓跑一群人,棺材板类似于三明治,但是又和三明治完全不同。
厚厚的土司面包炸酥后,挖空,填入鸡肉、青豆、虾仁、花枝(鱿鱼、目鱼)等馅料,最后再将面包皮盖上。酥脆的外皮配上香滑可口的肉馅,香味浓郁。
而其名称是由于食客戏称其形状似棺材,因此老板以此命名为"棺材板",颇具有恐怖气息的名字,不过如果理解为"官财板"的话,心里就开心多了。
推荐七“大肠包小肠”
这种食物叫大肠包小肠,它是台湾1990年代兴起的一种特殊小吃。
其实说白了就是将体积较大的糯米肠切开后,再夹住体积较小的台式香肠,即成为“大肠包小肠”,与美国的热狗有异曲同工之妙。
主要食材有猪肠衣,香肠,圆糯米,水煮花生,香菜和红葱头。
现如今在很多城市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大肠包小肠”的身影,不用去台湾,也可体验它的美味。当然,如果想要吃到正宗的,还是在台湾当地比较好,毕竟过了一个海,还是有变化的。
推荐八“担仔面”
担仔面又有人叫“肉臊面”,起源于台南,但也风靡台北街头。
小小的一碗面中,淋上以虾仁、豆芽、香菜、猪肉特别熬成的肉糟酱,再加上一颗卤蛋、一只虾仁,就是最经典的担仔面。鲜美中带甘甜的汤头,独特的肉糟味,让人一口气就可以吃上几碗。 台湾的卤味、特别是卤肉,是扬名海外的,肉臊是台湾的当地方言,意思是剁碎或切碎的肉,用较甜的卤汁卤过,再切丁、加上新鲜蒜瓣一起炒,非常的香。炒好以后加入面中,这就是担仔面。 有机会一定要尝一尝哟~ 无回帖,不论坛,这才是人道。 淡定,淡定,淡定…… 淡定,淡定,淡定…… 激动人心,无法言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