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发现6颗神秘流浪行星 揭示恒星形成奥秘
在最新研究中,美国太空总署 (NASA)的韦伯太空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团队宣布,他们发现了6颗可能的“流浪行星”(rogue planets),这些行星未受到任何恒星的引力束缚而在宇宙中自由漂流。这一发现不仅包括有史以来最轻的流浪行星,还为天文学家提供了新的线索,让我们更深入了解恒星与行星的形成过程。该研究成果近日已被《天文学期刊》(The Astronomical Journal)接受发表。美国知名科技网站《物理学家组织》(PhysOrg)报导,这6颗流浪行星是在韦伯太空望远镜对仙后座(Perseus)星云 NGC 1333 的深入观测中发现的,该星云距地球约1000光年。这是韦伯太空望远镜对这个年轻星云进行的最深入光谱调查,研究团队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JHU)的助理研究科学家兰格维尔(Adam Langeveld)领导。他指出,这些发现挑战了我们对恒星形成极限的理解,并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一个物体像一颗年轻的木星,那么在适当条件下,它是否有可能演变为一颗恒星?
根据韦伯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这些流浪行星的质量范围在木星的5到10倍之间,这使它们成为目前所知最轻的流浪行星之一。这些行星的存在暗示着,恒星与行星的形成过程可能有重叠,这一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未明确指出。
在此次调查中,研究团队使用韦伯太空望远镜的近红外成像仪与无狭缝光谱仪(Near-Infrared Imager and Slitless Spectrograph, NIRISS)测量观测区域内每个物体的光谱。此技术不仅重新分析了19颗已知的棕矮星(brown dwarfs),还发现了一颗新的棕矮星,并伴随着一颗行星质量的伴侣,挑战了双星系统形成的传统理论。
兰格维尔表示,韦伯太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显示,未发现质量低于木星5倍的物体,这强烈暗示,质量较轻的天体更可能以行星的方式形成。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恒星与行星形成的理解,也揭示了自然界在形成行星质量物体时的多样性。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教务长雷·贾亚瓦达纳(Ray Jayawardhana)指出,这些流浪行星的存在意味着行星质量物体可以透过两种不同的方式形成:一种是透过气体和尘埃云的收缩形成恒星,另一种则是在围绕年轻恒星的气体和尘埃盘中形成,类似于我们太阳系中木星的形成过程。
在未来几个月内,研究团队计划使用韦伯太空望远镜进行后续研究,深入分析这些流浪行星的大气层,并将其与棕矮星和气体巨行星进行比较。他们还将在这一星云区域寻找其他带有尘埃盘的物体,以探索形成微型行星系统的可能性。
根据目前的估算,我们的银河系中恒星数量在1000亿到4000亿颗之间,而行星数量则在8000亿到3.2兆之间。若流浪行星占所观测星团中约10%的天体,那么银河系中可能存在多达3600亿颗流浪行星。这些新发现不仅为天文学界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也可能改变我们对宇宙中行星形成过程的基本理解。
早晨依旧车水马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