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最好的诠释是什么?就是回来做自己!
许多人喜欢比较,比身上穿的是不是穿名牌服装,开的是不是高档的车子;也有人是比精神方面的,最近上了谁的课,看了哪一本书。
听起来是不同的比较,精神的比较好像比物质的比较,高尚一点。
其实都一样,有比较之心,就是缺乏自信。
你若自信,何须比较
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
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就像宗教或哲学里所谓的“圆满自足”,无欲无贪,充分地活在快乐的满足中。
人有时候也很奇怪,会倚靠外在的东西,让自己有信心。
譬如说我虽然很矮,可是我在另一方面很高大,可能是在心灵方面,或者精神方面,或者有某一方面特殊技能。
这就是多元社会一个最大的基础,人不是被制化的。
不把人制化,才能让人身上的其他元素,有机会被发现,丰富他的自信。
我们的社会是慢慢地往这一个方向在走,但同时有一些干扰,
例如重商主义、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又会让多元趋向单一。
单一化之后,就会出现这样的声音:考上大学有什么用,歌手接一个广告,就有数百万入袋,那才实在。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已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
这个自信,不是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上。
一味地跟别人比,迟早都会走向物化。
三十而立,就是回来做自己
当我们一无所有,社会也没有安排好位置,要我们坐在上面。
一无所有带来的狂喜,是一切从零开始,所以不怕失去。
这反而是种生命力,让我们敢大胆地有各种“非分之想”。
现在大家更喜欢稳定的生活,安定的工作,但当你在这样的状态下越成功、越顺利,生命力越容易被削减。
不是不能求稳定,但生命力却不能被削减到没有。
个人尊重社群,但不一定非要被社群吃掉。
“三十而立”最好的诠释是什么?就是回来做自己。
三十岁以后,还不知道做自己是怎么一回事,会很辛苦,你的榜样永远是别人。
跟自己竞赛,完成自己
有两种态度,可以找回生命力。
首先,竞争最好的对象是自己。
200米、400米的短跑,都是跟对手比,但长跑一定是跟自己比赛,因为跑到最后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却要跑出体能的极限。
所谓成功,最后一定是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不断长跑,都是跟自己竞赛,完成自己,不是跟别人比。
其次,要有所爱。
我们一方面追求稳定,可是这样每一个人的生命力不能因此流失。
流失以后会造成整体环境的萎缩,它会愈来愈没有创意。
周休两天你在做什么?这两天是让你回来做自己,是累积生命力的开始。
你有多久没闻过花香?能否分辨出另一半身上的味道?或是喝得出这家咖啡跟别家不同,宁可绕路去买?
有句话说「人不可无癖」,有几样怪癖,人会比较快乐,这表示你有所爱,有所选。
记得,不一定要打破安稳的生活,但要知道稳定不是永远。
一旦生命力消失,即使再安稳也不会保证你的安全,而且会很快流失你原有的创造力。
{:8_262:} {:8_26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