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欧洲行—德国行游影记 回忆录
本帖最后由 xiaoyou666 于 2024-1-3 11:19 编辑暑假,为了去探望在德读书的女儿,踏上了赴德的旅程。之前虽然也出过国,但去日本是跟团游,越南老挝柬埔寨是和友人一起自助行游,而这次的德国行,就得自己独行了。这对于我这个年近花甲语言又不通的人来说,确实是有点难度的。自己根据暑假的时间安排订好了往返机票之后,便找当地旅行社去办理申根签证。原以为这个号称最难的申根签证时间会比较久,没想到,材料递到德国驻上海领事馆后,三个工作日便办理好了,德国人能有如此高的工作效率,实在让人感到意外。
因为之前考虑到签证时间会等的比较久,放假之后还安排了一次呼伦贝尔之行,7月25日才从草原回来,7月28日就要启程,前后也只有两天的时间休整+整理行装。
第一次独自出行欧洲,虽然说女儿在那边有接应,但心中还是有着少许的小小不安,毕竟是第一次独自出境,真不知在这种语言不通的环境中如何度过这段时光。
7月28日下午6:50登上了徐州——北京的1501次列车,由徐州前往北京。
又一次坐上了国内火车的硬卧车厢,虽然现在高铁非常畅通了,很多人出行基本都选择高铁而不选择普通火车的夜行列车,而我偏偏喜欢乘坐这种夕发朝至的硬卧车旅行。一是这样可以节省白天的时间,二来节约了旅行的成本,硬卧车是目前旅行交通工具中性价比最高的,而且乘坐期间可坐可卧,自由舒适。
有一段时间未这样独自乘坐火车了,上车之后什么也没做,直接上铺上躺倒休息,同车厢有个家长带孩子去北京旅游,一家六口人,两个孩子在上铺打闹闹,这也没影响到我的休息。列车开车晚点20多分钟,躺铺上没多久我就呼呼睡着了,一觉睡到天亮。上铺的孩子们早已叽叽喳喳开始了新一轮的闹腾,我不管这些,继续睡我的回笼觉,车到北京晚点45分钟,走出车站直奔出租车乘坐地点,打上了一辆由一名铁路工人驾驶的出租车。很健谈,一路聊着聊着就到了首都机场T3航站楼,10:30到了候机大厅办理行李托运手续,11:30去过安检,然后依照机票上的E5登机口候机。到了E5口发现那里没有人,心想是不是来早了,人还都没来,等我不急不慢的从洗手间出来无意中看了一眼信息牌才看到,CA963的登机口不是在E5,而是改在了E25,这下坏了,得赶紧去找E25口,好在进来的早,从E5—E25可是有好长一段距离,等我快步赶到E25登机口时,离飞机起飞只有10分钟了,心中大舒了一口气,亏得我看了一眼信息牌,不然这趟航程肯定要耽误了。
登机后找到54L的座位,果然是我要的窗口位置,安顿下来后发现旁边的座位没有人,以为这个座位的乘客不来了,直到起飞前8分钟时,才有一个中国姑娘出现在我身边。经过简单的了解,该姑娘是海信驻德国公司的外派人员,这下心里踏实了,有了她的一路照应,女儿担心的到了德国出关的问题就解决了。随即就给女儿发了条信息:丫头,妈妈这边你不用担心了,我路上有伴了,一定会顺利出关的,放心吧。
本次航班本应准点起飞的,因航班上一个假德国女鬼子不愿签健康保证书而发飙,闹得乘务人员没办法,后来机组人员过来进行多次劝阻才勉强算是平息了这位假德国女鬼的情绪。但这一耽搁,机场没了起飞跑道,机长又开启广播让大家耐心等待塔台另行安排跑道,结果造成飞机起飞延误了一个小时。旅途中最怕遇到这种奇葩人和奇葩事,一人闹情绪大家都麻烦,真不知这种人是以什么为底线生存的,完全不顾他人利益。
本应准点起飞的飞机在延迟了一个小时后才在跑道上腾空而起,我的德国之旅,开始了。
飞机飞离北京上空,进入云层,接下来要看到的就是空中景象了。
我出行乘坐飞机的时候比较喜欢坐在窗口位置,就为了能欣赏这空中的景象,使得航程没那么无聊。这次航班的飞行时间比较长,有十小时之多,这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飞行这么远的距离。好在是下午1点多起飞,而且和德国有7小时时差,因此可以有比较多的时间欣赏空中美景。
第一次长途飞行,确实有点熬人,看完一部电影又开始看书写日记,以此打发漫长的旅途。一本《德国》的LP书成了我此行德国的指南。
已经到达德国境内,开始缓缓下降飞行。城市的建筑已经非常清晰的出现在眼前。德国,我来了!
国航CA963准点降落在杜塞尔多夫国际机场,旅友小常与我一起入关,我以为入德国海关会有一些“盘问”,没想到报关员一句话都没说,拿过护照直接盖章通过。哇,这个感觉好好哦,原来咱们的旅游签证在德国也是非常好使啊。过了关检出去等行李,也许是我的行李进去的比较早,一直等到最后我的行李才出来,女儿在外边已经打过好几个电话了,但行李取不到我也没法出去,取到行李后走出去一眼就看到了女儿与另一个女孩子已经在外边等着我了,德国,我来了!女儿,我们又见面了!
女儿陪我出机场大门后带我乘火车从杜塞尔多夫到杜伊斯堡城区,步行了20分钟后到了女儿的居住地。女儿小家虽然简单,但三人的小环境收拾的不错,看上去要比之前在上海的居住环境好很多,德国的房子虽然外边显得比较陈旧,但内部都是很干净的,走进德国的第一印象是人少、安静。
7月30日德国杜伊斯堡
昨天到了德国杜伊斯堡后,晚上与女儿聊天到很晚,早晨也起得晚。起床后女儿做了早餐,鸡蛋煎面包,火腿,西红柿与蟠桃,一份爱心西餐早点。
早餐后与女儿一起去杜伊斯堡市中心转了转,去亲身感受杜伊斯堡人的生活状态。
从女儿的住处去杜伊斯堡市中心乘坐地铁,要路过一个小公园,公园虽小,但生长在这里的树木却岁数不小了,整个公园空气清新,一片绿意盎然。
穿过这个小公园便到了地铁站。
虽然在咱们眼中,德国人的素质普遍应该比较高,但在地铁站里仍然可以看到这样乱刻乱画的涂鸦“作品”。
但有些站内的环境还是相当的不错。
杜伊斯堡(德语:Duisburg )人口54.2万,位于鲁尔区西部的下莱茵。德国西部鲁尔区重要工业城市。它是杜塞尔多夫行政区里的一个非县辖的城市,同时也是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第五大城市。中世纪为一商业城市,现为全国最大河港,以吞吐煤、铁矿石、石油、建筑材料等为主。载重8,000吨的船队可上溯莱茵河至此。也是一个重要的铁路枢纽。全国主要钢铁工业中心,全国7个具有400万吨以上炼钢能力的钢铁厂中有5个在本市。其他工业有造船、炼焦、有色冶金、重型机械制造、炼油、化学、食品、纺织等部门。随着工矿业发展,都市范围不断扩大,1908年并入北部的鲁尔奥特区,成为港口的重要部分之一,1929年又进一步向邻近地区扩展。杜伊斯堡市内有一所大学,并于2003年和临近的埃森大学重组为杜伊斯堡-埃森大学。
除了这些,咱们最值得一提的是杜伊斯堡也是全欧洲唯一一个、拥有多条对中国三大城市重庆、北京和上海直通货物列车的城市。连接重庆和杜伊斯堡的铁路线取名为“渝新欧”,全长一万一千多公里,是贯穿亚欧大陆的贸易大动脉,誉为“新丝绸之路”。
2014年3月,习 近 平主席访德时,在德国副总理加布里尔陪同下,亲自在杜伊斯堡港口码头迎接了一列来自重庆的货运列车。这一列由重庆始发、耗时16天抵达的货列缓缓进站,这一货列约700米长、满载50个集装箱的笔记本电脑和电子产品,货物将通过这里,分散至德国和西欧大片地区。
是杜伊斯堡火车站,一座看上去非常不起眼的建筑。
这就算是杜伊斯堡市区最高的楼宇了。
本帖最后由 心之兰 于 2016-11-30 10:43 编辑
杜伊斯堡唯一的一个亚洲超市——泰华行,貌似是一个马来华人开的,右边那位老人就是老板。只有在这个超市可以使用汉语交流。超市的门面面积大约只有不到30平米,出售很少(相对于中国超市而言)的中国食材。
杜伊斯堡主街道
今天是周六,碰巧遇到有周末“集市”,所谓集市就是在主街道上有临时摆摊出售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摊位。
我在这里看到了貌似熟悉的菜品——茴香。于是买了三把,准备回去给女儿们做顿中国饺子吃。
周末摆摊大篷车今天也出现在了主街上。
即使是在周末的上午,街上的行人也很少。
街上的咖啡馆空空荡荡。
街上能看到的行人也大多是老年人。
街心喷泉广场与城市购物广场
这是我特意拍下的,大家能猜着这是条啥“道”吗?
直到上午快11点了,才在这条主街道上看到了一些行人,原来他们也是如我一般喜欢睡懒觉的啊:)
这是主街道上的一个百货商店,共上下三层,每一层有不同门类的商品出售。
因为杜伊斯堡是工业区,这里的土耳其人特别多,在街上甚至感觉遇到土耳其人的几率比德国人都要高。
为什么德国有那么多的土耳其人,难道德国有什么特殊的移民政策给他们吗?要说清楚这个问题还得追溯历史。
当年二战结束,德国战败。德国被盟军占领,西面由英法美管制,东面由当时的苏联占领,也就是东西德国(DDR和BRD)。战后的德国本土基本上是一片废墟,没有一个大城市能幸免,所以战后重建成了当时盟军的主要任务,他们可以出钱,但是没有劳力,因为德国的青壮年大部分都在战争中死去,留下一些活着的也被红军大批的送到西伯利亚做苦力,很多人都死在那里。那么谁来帮助建设战后德国呢?就是土耳其人。有大量的土耳其人到德国本土做建筑工人、道路工人和参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个工程非常浩大,周期很长,约莫花了十几年,很多城市又焕然一新,直到现在德国的很多大城市还在不断修复和扩建,比如柏林,道路房屋整修随处可见。土耳其人在德国长时间的工作,以致他们都在德国成家,或者将很多亲人起一迁居到了德国。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一代一代的在德国繁衍,使得他们的数量急速增加,久而久之,他们把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食品、生活方式等一咕脑儿全部移植到了德国,从而在德国形成了国中之国,城中之城。
因为杜伊斯堡本身就是个工业城市,所以,土耳其人就显得尤其的多。土耳其人在德国有他们自己的生活天地,可以算是固定的外来居民了,他们在自己的区域里用自己的语言交流,穿传统的衣服,吃传统的食物,好像和德国社会隔离的,有些那里的大妈大婶已经在德国住了半辈子了,但是他们一句德语不会说,还照样活得自在快乐,这真的是一种很特别的现象。
百货商店里的书店,本想进去转转的,但想到自己一个德语单词也不认识,只得作罢。
只能看着德国人购买图书,只是购书的大多是老人家,没怎么看到青年人,看来全世界的年轻人都被电子信息给“占领”了头脑,很少到书店去接触这些纸媒了。
既然是杜伊斯堡的“地标”,咱好不容易来到这里,就留个影吧。
时至中午,街上才陆陆续续来了些人。但大多数还是老年人,不怎么能见到年轻人的身影,看来德国这老龄化社会的状态确实存在。
街心咖啡馆的装饰风格挺有味道的,居然是乡村风情。
看到这个场面,我还感觉蛮欣慰的,一个家庭的小聚会。在此值得说一下的是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出行问题。在德国,经常可以看到有独自坐着轮椅出行的人,而在国内几乎看不到有人单独坐轮椅出门。是外国残障人士比中国多吗?肯定不是,中国的人口基数那么大,残障人士肯定不会比其他国家少,是他们国家的无障碍通道建设的好,靠轮椅行动的人群出行很方便,而国内的无障碍通道不是没有,就是被人为占用,让残障人士无法通行,这才是真正的区别所在。
现在来看看德国的物价。这些店外出售的打折商品价格是不是一点也不贵呢?
未完待续
[/tr
顶顶顶顶 看一看 打个卡 想去就去 赶紧安排吧 走过路过 不要错过~ 每日打卡 {:8_442:}
页:
[1]
2